科學家的故事:由電子工程 走進生物醫學世界
【明報專訊】電子工程如何應用在生物醫學上?今期節錄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電機電子工程系謝堅文教授(圓圖)在「研知有你」工作坊科學家分享會上,與同學分享他在科研跑道上的轉變。
「起跑點」由電子工程開始
當年我報讀大學時,選擇了電子工程,學習電子器件、晶片設計及光學等,但其實我對這門學科不算有太大興趣。直至大學畢業前,我做了一個關於光學的研究,發現原來光學十分有趣,因此決定到美國,進一步深造光學。至今我從事光學研究已經逾15年了,研究領域伸延至光纖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光學及光學顯微鏡等。
由光通訊到研究醫學應用
在美國做研究之初,焦點在光學中的光通訊,當時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能將光通訊更廣泛地應用在其他醫學儀器中?」於是決定轉換研究範疇,嘗試將光通訊技術應用於醫療用的光學拍攝,希望能夠開發有更廣泛應用價值的儀器。過程中,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與團隊持續地研究,才能逐步想到「平行鏡」的概念,最終發明能高速拍攝的激光顯微鏡技術。此技術既能精準捕捉細胞影像,又能幫助將光通訊技術應用於醫療用的光學拍攝,有助推動生物醫學發展。
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科學家是如何想到造福世界的發明?難道只是忽然腦中靈光一閃嗎?所謂「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科學家成功的背後,往往通過不斷的努力,所經歷的時間可以是數十年,甚至更漫長。回想過去,我把人生不同階段所學習到的知識,結合累積的經驗,才達至成功。
謝堅文教授的科研小貼士: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科學家的研究生涯中,會面對很多的錯誤和失敗,但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對科研要保持熱誠及耐性,多作嘗試,才能夠尋找到答案,獲得成功。我們也不應該擔心失敗而不作嘗試,凡事要先踏出第一步,因為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邁向成功的一步,否則只會原地踏步。
王同學的反思
謝堅文教授的分享讓我明白,成功是由知識和經驗累積而成,並非一步登天。科學家的研究範圍亦不受局限,若多留意身邊事物,往往會發現有趣的東西,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圖:香港青年科學院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學堂 第2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