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足小心蛇蟲奪命
天氣雖轉凍,還是有不少戶外活動愛好者蠢蠢欲動,準備登山、露營。然而,台灣近期接連發生山友遭蜂群攻擊受傷甚至死亡事件,香港早前亦有一名漁護署職員被野蜂螫傷後死亡。野蜂是否特別可怕?
文:黃碧文
一說起蜂螫,攀山專家鍾建民表示,「登山常客普遍都試過被蜂螫,身邊山友不少有此經歷」。臨H毒理科專科醫生馮顯達亦表示,「全年均有市民被蜂螫,需要到急症室求醫,以屯門醫院為例,平均每日1宗」。踏入遠足旺季,馮顯達提醒,必須注意以下幾類蛇蟲及留意傷勢。
1.蜂螫可致敏 暈眩休克奪命
坊間對蜂類認知少,常常誤解蜂螫等同「畀蜜蜂針」。事實上,蜂主要分兩大類,蜜蜂及黃蜂(又稱胡蜂);前者毛少偏胖,後者毛多偏瘦。蜜蜂針刺有倒u,螫人後針刺留在人體皮膚上,蜜蜂不久便會死亡。黃蜂針刺則沒有倒u,可以無限次針螫。因蜂螫入急症室的求醫者,一般沒有針刺留在皮膚上,故推斷以黃蜂針螫為主。
症狀:大面積腫脹 難呼吸低血壓
一般來說,蜂螫傷口會有疼痛、灼熱及痕癢感,並可能出現紅腫,形成小腫塊,一般數日後消退。少數人會出現較嚴重過敏反應,如大面積局部腫脹,甚至全身出疹;或影響其他器官,令氣管收窄致呼吸困難、心跳加速、血壓過低,出現暈眩或過敏性休克,嚴重可以危及生命。
建議:蹲下護頭慢慢逃 硬卡刮走毒刺
遇蜂群襲擊,不要驚慌逃跑,應蹲下保護頭部及用衣物遮擋減少皮膚外露,慢慢離開;蜂類對聲音及震動特別敏感,遠足時切勿嘈吵或尖叫,以免觸動蜂群。一旦被蜂螫而有過敏反應,應盡快到醫院求診。若遇到蜜蜂針螫,發現皮膚留有針刺,傷者可依據針刺插入皮膚的方向,利用信用卡等硬卡將它刮走,減少針刺上毒囊堛漪r液滲入體內而出現較嚴重反應。另可冷敷傷口約30分鐘,減輕疼痛及腫脹。
2.蚊叮 數日後發燒嘔吐快求醫
在香港傳播疾病的蚊,主要包括三帶喙庫蚊及白紋伊蚊,前者可傳播日本腦炎,後者則引發香港常見的登革熱,以及小量個案的基孔肯雅熱。
症狀:痕癢紅腫 2至3日消退
被蚊叮咬後會痕癢及少許紅腫,可塗消腫藥膏,2至3日便會消退。萬一數日後出現頭痛、發燒、紅疹、嘔吐或關節痛等症狀,有可能受到病媒蚊如三帶喙庫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在潛伏期後開始發病,患者應盡快求醫,以減低併發症和死亡風險。
建議:穿長袖衫 噴蚊怕水
郊遊遠足時盡量穿長袖衫,噴蚊怕水。
3.臭屁蟲噴毒液 傷眼可致盲
臭屁蟲多於6至12月中出現,體長約12至17毫米,多於葉底或樹丫位產卵,孵化成蟲。臭屁蟲雖然不會咬人,但帶有毒囊,受到驚嚇會噴出腐蝕毒液,傷及人體皮膚。
症狀:皮膚紅腫熱痛 8至10日康復
臭屁蟲的毒液若濺到皮膚,會引起紅腫、灼熱,疼痛等症狀,及時治療的話一般8至10日會康復。但若毒液濺到眼角膜,後果可以很嚴重,不止可導致發炎,更可能影響視力,甚至致盲,故必須盡早求醫。
建議:卡片或紙張撥走
對付臭屁蟲的蟲卵,可戴茪漅M或用柔軟工具輕輕搣走,避免弄穿蟲卵。若遠足時,遇上已孵化的臭屁蟲,可以使用卡片或紙張撥走。如果被毒液噴到,應盡快診治。
4.隱翅蟲被拍打釋毒素 傷皮膚
隱翅蟲狀似白蟻,但屬甲蟲類,體長約7至10毫米,頭部為黑色,腹部以下為橘紅色和黑色相間。不少人遇上昆蟲即會拍打,但隱翅蟲不會主動咬人或螫人,拍打反而令牠釋放體內毒素,傷害人體皮膚。
症狀:疼痛搔癢 或長膿\水\
患者皮膚會感到灼熱,然後疼痛和搔癢,甚至出現膿\或水\等。及早透過藥膏或口服藥治療,數日便康復;但如果傷口沒有妥善處理,會出現密集水\,容易波及傷口附近的皮膚,令癒合期延長至10多天,而且康復後疤痕亦相對較大。
建議:吹走或撥走
不要拍打隱翅蟲,可吹走或撥走牠,遠離皮膚以減低毒液傷害。
5.リ拺諢u隱形殺手」
Э撉欓1至2毫米,蜱體長約3至6毫米,均似蜘蛛有8隻腳,兩者均滋生在溫暖潮濕、雜草叢生的地方,為傳播疾病的媒介。前者會傳播叢林性斑疹傷寒,後者則傳播斑疹熱。但一般人被叮咬後未必有感覺,感染數日後才發病,絕對是隱形殺手級別。
症狀:穿鑿狀皮膚潰瘍 淋巴腺腫痛
一旦被ワ拺諝m咬,感染叢林性斑疹傷寒或斑疹熱,可致發燒、頭痛及肌肉痛等症狀。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數日後才發病,被咬位置常現穿鑿狀皮膚潰瘍或結痂,附近淋巴腺腫痛等症狀。若延誤醫治,細菌經微絲血管入侵內臟,可令手指或腳趾壞死,嚴重需要截肢,甚至致命。
建議:皮膚現黑色結痂快求診
一旦有以上症狀,特別是遠足後皮膚出現黑色結痂,必須盡快求診。
6.水蛭爬上腿吸血 勿蠻力扯走
水蛭又稱為吸血鬼,生活在野外密林及山澗中。香港水蛭一般有2至3厘米長,肉眼容易察覺,末端有一個強大吸盤,以血液為食物,透過視覺、嗅覺、振動和溫度來檢測溫血動物。遠足期間,不少人穿短褲,雙腿皮膚外露,一旦被水蛭偵測到,會爬上遠足人士的腿部,以吸盤緊緊咬住吸血。
症狀:皮膚麻木感染發炎
水蛭吸血時會同步釋放麻醉劑,令皮膚麻木,故不少人未能即時察覺。一旦帶有傷口,容易受到感染及發炎。
建議:搽食鹽刺激「鬆口」
切忌在山澗洗面或游水。一旦遇上水蛭,切勿以蠻力扯走,以免吸盤留在傷口,引發皮膚撕裂而受感染,以及毒液留在皮膚而發炎。可以搽上食鹽,刺激水蛭鬆口。
7. 蛇大多膽小 受威脅反擊
大部分蛇都是膽小,只在受到威脅時,才出於畏懼及自保而反擊。香港常見毒蛇,包括青竹蛇、飯鏟頭、金腳帶、銀腳帶等,而本港的毒蛇咬傷個案,逾九成都是被青竹蛇咬。
症狀:不同蛇種 傷害大不同
不同蛇種的毒性,具有不同傷害力。
•青竹蛇:毒性較輕,傷口立刻感到痛楚,數分鐘後傷口局部腫脹。若未經治療,一般數小時後可能出現中血毒,嚴重會流血不止,危及生命。
•銀腳帶、金腳帶:痛楚十分輕微,甚至沒有特別紅腫,但其毒液屬於神經毒素,毒性極高,可抑壓中樞神經。若被咬傷,又未有任何治療,數小時後會出現呼吸困難,以致窒息毒發身亡。
•飯鏟頭:傷口疼痛及紅腫,最嚴重中毒情G可潛伏1至2日,毒液可破壞人體皮膚、皮下脂肪、肌肉及神經線等組織,令皮膚壞死。故被咬傷後,必須留意傷口附近有沒有瘀血和水\,水\下的皮膚隨時已受毒液傷害而壞死。
建議:克制減慢中毒 影相辨蛇助診治
遇蛇時要保持冷靜,慢慢後退,與蛇之間保持至少2米距離。一旦被蛇咬傷,盡力克制情緒及減少大動作,以免肌肉收縮加劇中毒速度。若手部受傷,可先透過如三角巾或皮帶,固定傷口位置在心臟水平,盡快到醫院接受治療。公立醫院有不同血清,專治不同蛇毒,故提醒傷者緊記蛇的外貌及顏色,在安全情G下拍照,以便醫療人員分辨蛇種,對症下藥。
裝備貼士﹕穿淺色衣服 勿噴香水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表示,即使大眾不懂分辨蛇蟲,但應懂得避開危險。他提出下列遠足時防蛇蟲貼士:
?宜穿淺色衣服,勿太鮮艷,減低吸引蜂群的風險
?用行山杖時勿到處觸碰,免觸動蜂巢或蛇棲息位置
?勿噴香水,以免氣味吸引昆蟲
?帶備具DEET成分的驅蚊液
攀山專家鍾建民則認為,即使短途遠足,都應有合適行山衣著及裝備,絕對是最基本保護。
1.背囊輕便、貼身,減少負重
2.輕身速乾、排汗散熱的運動衣配長褲,減少皮膚外露
3.行山帽既可防曬,也可保護頭部
4.足夠飲用水,以便補充水分
5.帶備簡單急救用品,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