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的頭銜之謎
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自7月底重新出任外交部長後活動頻繁,但他的頭銜身分卻引起不少議論。王毅頭銜全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長」,而他每次活動使用的頭銜,除「中央政治局委員」不變外,「中央外辦主任」與「外交部長」交替使用,於是引起一些困惑。
「回鑊」任外長50多天,據不完全統計,王毅先後在41場公開活動中單獨露面,其中30場使用頭銜是「外長」,另11場使用頭銜是「中央外辦主任」,可見其頭銜使用視不同行程、場合、交往對象而變化。另有12次王毅陪同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外國領導人的場合,官方報道除了南非金磚國家峰會之行中說明王毅的身分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外,其他大多數報道都以「王毅參加會見」或「王毅參加上述活動」一句帶過,並未交代他的具體身分。
正式外交多用外長 非晤外長用外辦主任
一般來說,王毅在正式的外交場合、與外國外長的交往,多使用外長身分,而非正式的外交場合或對方並非外長身分,多使用外辦主任身分。例如,在京接待到訪的英國外相祁湛明、意大利外長和丹麥外相,與法國、韓國外長通電話,在全球智庫大會上發表視頻致辭,都是用外長身分;而到馬耳他與白宮安全顧問蘇利文會面,赴莫斯科主持中俄戰略安全磋商,到昆明出席中國一南亞博覽會,在京會見委內瑞拉副總統、阿拉伯議會議長等,都是用中央外辦主任頭銜。
有一點很明顯,即王毅的「外辦主任」與「外長」兩個頭銜從不同時使用。甚至為避免混淆,在一次行程中只使用一個身分。例如,在馬耳他是為見蘇利文而使用外辦主任頭銜,但在當地見馬國總統和外長,仍然使用外辦主任身分。不過亦有例外,近日在莫斯科,雖受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之邀,以外辦主任身分出席戰略安全磋商,但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面時,也改用外長身分。
兩頭銜不並列 通常一行程一身分
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是中共中央直屬議事協調機構,主任由習近平兼任,是中國最高的外交決策機構,中央外辦即該委員會下屬的辦公室,擔負政策研究、規劃協調等職責,外辦主任是國家主席最高外交顧問,且負責與外國領袖的國安顧問對口接頭。因此,外辦主任在中國政治架構中地位高於外長。在二十大後王毅躋身中央政治局,卸任外長,接替楊潔篪出任中央外辦主任,實質上是高升。由於秦剛出事,他重新做回外長,重返一線,擔當救火隊長角色。
重任外長後,王毅迄今還未出席過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月中的第二次國務院全會,他因身在昆明缺席。不過,他貴為政治局委員,卻並非國務委員,在國務院會議上,既不能坐主席台,坐台下又不合適,畢竟台上的國務委員王小洪、諶貽琴等人,黨內地位都低於他,所以王毅若出席國務院會議,座位安排還煞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