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君子固窮,不失士節
【明報專訊】1.先秦最低級貴族
士是先秦封建禮制下最低級的貴族。其下是庶民,其上是大夫(中級官員)或卿(高級官員)等高級貴族。
2.教育是貴族專利
古代唯貴族有資格受教育,士既為貴族,也學習六藝(禮、樂的文化;射、御的軍事訓練;書、數的知識),古代文武不分家,貴族既是文士,又是武士。
3.士的責任和權利
士平日在繼承的田地務農,或擔任基層官職。當國家遇上變故,如戰事,士在卿大夫率領下出征,稱為耕戰。保衛國家是全體貴族的責任和權利,庶民毋須參戰,也沒資格。
4. 立功晉身卿大夫
士沒有爵位,可藉立功獲取,向上流動晉身大夫或卿,掌權執政,輔助國君治國。古人說士可以成君子,本義其實如此。
5. 貴族身分的地理政治
士、大夫和卿,都是國人。先秦政治地理,重要的邑有土牆防禦,稱為城;國君居於城中,宮殿群外再有一重土牆保衛,即宮城;城不夠住,便在旁依山形水勢築土牆興建更大的外城,稱為郭;城郭外圍一帶,稱為郊。郊之外,稱為野或鄙。
城郭和郊,都屬於國的範圍(國域二字同源,有相同部件);同時,由宮城外至郊之內,劃分成多個地方單位,稱為鄉,因此鄉國一體。先秦文獻中的郊不是郊外(郊外是野),鄉也不是鄉村(鄉包括城,城鄉不對立),誤譯者太多。
一般而言,高級貴族住在城,低級貴族的士住在郭乃至郊,皆居於國中,因此稱為國人;同一鄉的國人,則是鄉人。沒有貴族身分的庶民,多居於野,因此也稱野人。必須注意,大致而已,實際不會如此分明。
6. 天賦特權問政監國
最重要的是,國人份屬貴族,無論高低,包括士,均有問政的特權。國君有重要決定,要國人同意;國人不但可以公開批評國君,甚至廢黜犯眾怒的國君,周厲王被流放,史稱「國人暴動」,便是貴族上下的聯合反抗。國君受國人監察,事例屢見不鮮。
真相終於大白。春秋禮制崩壞,貴族開始下沉,像北郭騷這樣的士,生活已淪落到跟底層庶民無異。然而,儘管貧困,他始終是士啊,依舊保全士的義與勇,不貪利、不慕名、知恩圖報、關心國事、慷慨赴死,此皆士節內涵!及後孔子以仁釋禮,才把士從階級的社會身分,轉化成修養的道德主體。
北郭騷偕友以國人身分,在宮城外行使天賦的政治權力,更自殺明志,在國君仍須謙遜,向國人負責的時代,「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國人的支持上,齊景公豈能無視?這種帶有幾分雅典公民社會的士節風格,二千年來,大江東去,後世已難求甚解。不知士,又豈唯晏嬰呢?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