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北郭騷自刎明志 晏嬰四次不知士
【明報專訊】■背景
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嬰年長孔子二十多歲,事[散見於先秦典籍,尤其《晏子春秋》,專門記述晏嬰內政、外交經歷,是中國史上第一本人物傳記,書中晏嬰幽默機智、靈活善辯,那些腦筋急轉彎的逗趣故事,虛構居多,卻呈現中國文化有別於儒、道的多元面貌。《呂氏春秋•士節》當抄引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見劉文斌《晏子春秋研究史》),略添細節;漢劉向《說苑》則輯錄了這個故事的簡化版本,唯主題從士節轉到報恩。
為方便設題,考材刪去文前畫龍點睛的寓意說明:
(圖一)
要透徹理解《呂氏春秋•士節》的敘事邏輯,關鍵是:第一主角北郭騷如何且何以成功解決第二主角晏嬰的危機?
■《呂氏春秋•士節》敘事結構
(圖二)
故事極富戲劇性。然而,一個窮得要討飯(乞)的人,大模廝樣跑到國君居住和辦公的中央機關前,為流亡官員維權,更赫然自殺,還引發連環自盡,為什麼竟成功令國君回心轉意、痛悟前非,而不是以尋釁滋事、妨害治安視之,雖死加罪?
因為,北郭騷是「士」,有「國人」的身分。士與國人,是閱讀先秦文獻,包括不少課外考材,必須具備的文化知識。唯事涉龐大,以下僅粗略勾勒輪廓。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圖•arthobbit@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