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智能枕頭 自動變形適應睡姿
【明報專訊】睡眠是人類最重要的休息時間,若使用了不適合的枕頭,可能會出現頸部不適或慢性疲勞。有港商和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合作,設計出一種創新的「智能枕頭」,藉茼h個內置壓力傳感器和氣囊,自動調整氣囊高度,來適應用戶在睡眠期間轉換睡姿,預料今年下半年小量生產,先供應給醫院和安老院等使用。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賴俊傑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有限公司(NAMI)副研究發展總監(電子)傅麗博士、盈豐模杯有限公司(Super Rich Moulders Ltd.)董事總經理張穗龍表示,他們在2021年討論布料壓力傳感器應用時,想到可以用來研發智能枕頭。
張穗龍表示,現時市面上不少聲稱是記憶枕頭的產品,只是採用了慢回彈材料製造。這些產品不能因應用戶睡姿(例如仰睡、側睡等),調整高度或承托力。所以他認為,這類產品很難同時適合不同睡姿。他舉一個極端例子,如果用戶的肩膊好像美式足球員那麼寬闊,該用戶側睡時的枕頭高度應該明顯比仰睡時高得多,採用慢回彈材料製造的枕頭,並不能同時適應兩個睡姿。
內置3氣囊 獨立調整高度
傅麗和張穗龍構思的智能枕頭內置一片壓力傳感墊(一共由數百個柔性壓力傳感器組成),可以監測用戶頸部和頭部位置的壓力;並內置3個氣囊(以上、中、下方式垂直排列),每個都可以藉荍幭飫蟪ˋW立調整高度。
這樣設計的最大優點是,用戶可以分別嘗試在仰睡和側睡時,如何調整3個氣囊的壓力和高度,才是最舒適的組合,然後儲存在智能枕頭的專用手機App中。之後,不論用戶睡覺時在仰睡和側睡之間轉換多少次,當智能枕頭內置的壓力傳感墊偵測到,就會自動調整3個氣囊的壓力和高度至最舒適的組合。這個創新設計已經入紙申請專利。
傅麗和張穗龍認為,枕頭這樣因應用戶的睡姿而自動改變形狀,才算是真正的「記憶」和「智能」;而且也不太需要再分大中小碼,甚至一個尺碼就同時可供成人和兒童使用。至於智能枕頭的用電不算太多,根據他們的試驗,充一次電就大約可以用一星期。手機App方面,也可以用來長期監察和分析用戶的睡眠質素。
在今年1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中,智能枕頭獲得數碼健康(Digital Health)產品類別的創新獎,並吸引到不少美國採購公司的查詢。
最舒適組合可儲存手機App
不過,智能枕頭需要用到數百個柔性壓力傳感器和3個氣囊,以及晶片(微控制器)等多種電子機械零件,據張穗龍估計,智能枕頭的生產成本,將會是一般使用慢回彈材料製造的枕頭的10倍或以上;智能枕頭零售價計劃定於約300美元(約2340港元)。
擬下半年小量生產 供醫院安老院用
現時,智能枕頭的研發和測試工作已接近完成,下一步是在今年下半年小批量生產,先供應給本地醫院、安老院和某些公營機構使用,以收集更多數據和用戶反饋,看看是否需要微調設計,之後才大量生產。
雖然智能枕頭的售價不廉宜,張穗龍認為,睡眠時間佔了一般人壽命大約三分之一,枕頭是「不怕買貴,只怕買錯」。由於智能枕頭可以因應用戶的睡姿而變形,用戶毋須因為「試錯」 (trial and error)而去購買多個枕頭,他相信,應該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