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字:猴痘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023年2月公布一宗猴痘輸入個案,40歲本地男子1月中曾到訪日本,潛伏期內於當地曾有高風險接觸,其後出現口腔潰瘍、生殖器官出現紅疹等病徵。計及上述個案,本港至2023年2月共有兩宗猴痘輸入個案。2022年5月起猴痘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110個國家2022年向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最少約8.1萬宗確診及55宗死亡個案。
■什麼是猴痘?
猴痘病毒於1958年在丹麥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1970年出現首宗人類感染病例,因此命名為「猴痘」。猴痘病毒可在多種動物身上找到,由動物傳人,不過近年的爆發是源於人類之間緊密接觸。
猴痘疫情爆發後,巴西有猴子疑成「代罪猴」遭人落毒或襲擊。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表示,猴子並非該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也和2022年的猴痘爆發完全無關,人們不應污名化猴子。
■改名避污名化
世衛2022年11月表示,與全球專家磋商後,世衛使用「mpox」作為「猴痘」(monkeypox)的同義詞,亦建議其他組織遵從,避免現有名稱的污名化問題。新稱呼暫未有對應中文譯法。
■病徵
猴痘症狀包括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會潰瘍,身體出現皮疹。病徵一般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自行痊癒。過去的猴痘爆發中,患者死亡率介乎1%至10%。
■傳播途徑
當人與受猴痘病毒感染的動物、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指出,預防猴痘的最有效方法是「減低暴露於病毒的風險」,呼籲2022年猴痘疫情佔確診個案最多的男男性行為者減少性伴侶數目,與新伴侶展開性行為前應三思,並與新伴侶交換聯絡資料以便需要時能跟進。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衛2022年7月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PHEIC是世衛發布的最高級別警報,現時被列入該級別警報的有新冠疫情大流行及小兒麻痹症。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各國對PHEIC有須迅速反應的法律義務。《國際衛生條例》是具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衛生法,於2005年修訂通過及2007年正式實施。
■猴痘疫苗
本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合科學委員會)不建議大規模猴痘疫苗接種計劃,建議確診個案的接觸者及高風險群組自願接種猴痘疫苗。高風險群組接種猴痘疫苗計劃2022年10月5日展開,截至2023年1月16日,接種劑次超過6900。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