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前美頻頻出招 華靈活應對
中國春節假期以來,美國頻頻對華出招,且直指中國核心重大利益。北京外交學者分析,這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近期訪華」有關,是美國在外交行動前一貫的戰術性議程設置。其目的是想在重大問題上摸清中國的底線和底牌,從而取得最大利益和實惠,但美國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巨大風險。
2023年1月,布林肯在「2+2部長級會晤」後稱,美日已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挑戰」;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上任後,推動成立反華色彩濃厚的「中美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美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官邁克‧米尼漢(Mike Minihan)在被披露的一份備忘錄中宣稱,中方會對台灣採取行動,「我們將在2025年有一戰」;美國、日本、荷蘭就限制對華出口先進晶片製造設備達成所謂秘密協議……
北京外交學者認為,美國在布林肯訪華前夕密集出招,無疑是一個幾乎零成本的談判戰術。這些舉動無論對中美關係、美國自身利益還是對全球局勢,都可能帶來嚴重的損害。從全球發展局勢來看,如果美中仍然爭端不斷,那麼雙方解決重大全球問題的能力將嚴重受限。就美國自身利益而言,已有研究表明,美國單方面對中國挑起的貿易戰,絕大部分成本是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其實,多年來,美國對中國的出招,招招兇狠,反映的還是美國根深柢固的霸權思維。英國《經濟學人》刊文指出,美國總想保持對其他經濟強國的技術優勢,如今美國正以新方式追求這一目標:從「跑得更快」轉向「跑得更快、絆倒別人」的政策。
相對而言,中方的應對顯示出外交原則性和靈活性。近日,《人民日報》連發3篇「鐘聲」評論。作為中國官媒對外的「警世鐘聲」,文章強調,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達成一些大的原則性共識,才能妥處分歧、拓展合作。
據美國媒體透露,布林肯原定5至6日的訪華行程押後。有消息人士稱,美國言行不一,正不斷挑戰中國底線,給布林肯的首次訪華蒙上陰影。鑑於中方目前對此訪資訊言之甚少,並稱「雙方正就相關具體安排保持溝通」,或反映出中美存在的棘手問題不少,需要時間磋商。
不過,從中國外交慣例來看,春節和全國兩會期間是外交淡季,兩會之後外交行動才漸次開始。學者認為,布林肯訪華之行若能按美媒所述近期進行,意味着今年中南海的「春季外交」起勢較早,顯露出中國外交政策乘時而動的靈活性。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