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給十九歲的我》 有心栽花記錄時代 無心插柳見證變遷
【明報專訊】張婉婷執導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今日正式上映,上映多時的優先場,累收逾700萬,相信是港產紀錄片的一項紀錄;並捧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也是該會繼前年《理大圍城》後,兩年內再度把最佳電影頒給紀錄片。
記錄英華遷校及少女成長
《給十九歲的我》拍攝意念由英華女校前校長李石玉如提出,原意是記錄這家逾百年歷史的名校需要重建,遷校到深水儹{時校舍;按照工程進度估算,2011年9月開學的中一生,6年中學生涯,將會經歷舊校、臨時校舍及新校3個環境。石校長遂邀請校友兼《秋天的童話》導演張婉婷拍片,從30多名中一生最後選定6人為主要拍攝對象,她們家庭背景及性格迥異。只是工程進度不似預期,結果拍攝6年變成10年,記錄了幾名女生從初中到入讀大學後的蛻變,亦不迴避10年間香港幾次重大社會運動,包括反國教示威、雨傘運動及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
紀錄片從不是主流類型,片中幾名受訪對象選材甚佳,記錄她們成長過程的喜怒哀樂,毫不矯飾,真摯動人;小時候說要參加香港小姐的Katy,父母相繼再婚,複雜家庭背景,相信不少觀眾跟她一起眼濕濕。阿聆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她患自閉症的弟弟身上,然而在學校及教會,鏡頭下都看到阿聆的領袖才能。視hea為生活態度的阿雀,傻氣可愛,又有歌唱天分。透過馬燕茹,看到在香港要做全職單車運動員,要付出多少血汗,而且困難重重;馬太說若女兒能有像李慧詩一樣的成績,自然希望她以運動員為職業,道出很多家長的心聲。來自新移民家庭的Madam,矢志當警察,片中後段她考入中大,稱受朋輩壓力打消此念頭,都成為觀播芺袡龠H。較反叛率直的阿佘,在6名拍攝對象中最為突出,坦言中學生涯不特別值得懷念。阿佘不大合群,同學之間對她也有種種負面傳聞;其中一名教中國舞的老師,甚至在鏡頭前批評她不曉得能否讀到畢業。其實阿佘與獲老師選為Head Prefect的Shirley,兩人友情很特別,後者成績優異卻選擇在大學主修音樂,也是非典型香港學生,可惜蚞奶ㄕh。
石校長的視野為此片奠下基石;拍攝10年,從數十萬小時的片段抽取當中精華的136分鐘,剪接應記一功。事實上,作為傳統名校,此片省靚學校招牌。片中描述學生會選舉,記錄參選者阿聆的認真態度,點票後副校長周小鳳對同學解說選舉意義,稱學懂選擇及不被選擇,其實比她片中金句「要用上帝的愛浸死她們」,更令人印象深刻及感慨。2019年後訪問幾名女生,會否離開這土生土長的地方,今天看來,不無唏噓。
刪減導演旁白效果更佳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前,網上一篇有關《給》片的文章,掀起導演與受訪者的權力關係延伸及紀錄片倫理的討論;說好香港故事「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的導演張婉婷,拍攝《給》片的誠意毋庸置疑,她親自上陣的旁白,還有出現得太頻密的《Those were the days》「助攻」,卻成為敗筆,如果能刪除或以其他方式表達,會否讓人看得更舒服?曾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美國紀錄片導演弗德烈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作品習慣配樂欠奉,也不加旁白與字幕,只從旁觀察,風格冷靜,卻從來不失趣味。他曾在訪問中表示,怎樣選材、拍攝與剪接方式,以及如何建構,已代表了導演的主觀選擇。
張經緯執導的《音樂人生》,是首部贏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的紀錄片,同樣記錄一個男孩成長,講述鋼琴演奏天才黃家正就讀名校拔萃男書院,11歲遠赴捷克與樂團合作。該片跨越6年時光,描述羅乃新對他的教導,同學及兄妹間矛盾,還有父子愛恨等。片中看不到導演的介入,盡量中立,為觀眾保留了想像空間。已故伊朗導演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電影訊息有時取決於觀眾角度和個人生活經驗,因不同思想而有不同反應。套用金句「讓作品說話」,《給十九歲的我》涉獵廣泛,觀憧i能有萬千觀點,能上映正場,才有討論空間;同樣獲影評人青睞的《理大圍城》,何以命運懸殊?
上映日期: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