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共治 林正財:盼付得起錢市民轉投家醫 稱將訂轉介指引 「小病變大病可看公營專科」
【明報專訊】政府剛推出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之一,是明年第二、第三季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慢病共治計劃),近日不少病人及醫學組織關注資助額對病人的吸引力。行政會議成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林正財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到,資助只是其次,慢病共治計劃目標是以良好的基層醫療服務質素,吸引付得起錢的市民轉投家庭醫生,讓醫管局門診可集中服務草根市民。他透露,將與業界共同制定轉介指引,病人有需要才可轉到醫管局專科,以免計劃成為「無掩雞籠」。
【系列一】
明報記者 張逸羲
慢病共治計劃將資助高危人士於地區康健中心篩查高血壓和糖尿病,並轉介至家庭醫生等私營醫療界別跟進,具體細節尚待公布,資助金額率先成為關注焦點,醫衛局早前透露擬向病人資助約一半醫療費。然而根據醫管局2021/22年度年報,普通科和專科門診每次診症成本分別為600元及1600元,市民只需繳付50至135元不等,變相政府資助逾九成診金。
門診現資助九成 計劃擬資助一半
盼改變市民概念「要一齊畀錢」
林正財受訪時被問到資助額對市民的吸引力,他稱醫管局門診不少病人並非「付不起錢」,只是醫院提供較齊全、跨專業服務,而日後基層醫療網絡建立後,加上新設的「基層醫療署」監管質素,他相信能提供不比醫管局差的服務,配以不用輪候、可揀選醫生等誘因,可吸引該批病人轉投基層醫療,令醫管局資源集中在最草根的市民。
長遠而言,他期望培養市民對自身健康負責任,「好似現時(醫管局)超過九成資助,市民有概念總之我有病就會有人幫我睇,唔緊張自己身體……(日後)要畀市民概念唔係謘A要一齊畀錢鍐{!」從而令整體市民管理健康質素提升,用於醫療的開支便得以減少。
名冊與計劃同推 參與人數關鍵
至於慢病共治計劃執行細節,林正財透露,屆時經篩查發現的確診者必須從擬訂的《基層醫療名冊》中揀選家庭醫生跟進,每年可覆診一定次數,故該名冊會與計劃同步推出。他認為共治計劃成敗關鍵在於參與的醫生人數,「當然愈多愈好,最好所有社區私家醫生都參與」,故有關計劃詳情如實際資助額等,必須與業界共同商討。他說以往公私營協作計劃都是先訂立後邀請,「出了(計劃)才問join唔join(是否參與)」,未必能吸引醫生參與。
《藍圖》指出,專科門診於2020/21年度由私家醫生轉介的新症中,46%屬穩定個案。林正財形容日後家庭醫生將成為把關者角色,按病人病情決定需否轉介接受進一步檢查,病情轉差才會按指引優先轉介至專科治療。為免家庭醫生轉介專科的過程成為「無掩雞籠」,他透露當局將訂立轉介指引,家庭醫生須按章轉介病人。
稱指引無損醫生醫學自主
被問訂立轉介指引會否損害醫生醫學自主,林正財認為不會,指目前病人若要求家庭醫生寫轉介信,醫生大多會聽從病人意願,反而「其實冇乜專業決定」,且日後指引會與業界共同制定,這樣才是信任醫生專業決定,建立「有規有矩」、以實證為本的轉介機制。
他補充,轉介機制將設「旋轉門」,當病人情G許可會轉介回家庭醫生跟進,「小病變大病可以看(公營)專科,大病變小病就會看回家庭醫生」。
負責篩查病人的地區康健中心一直被詬病使用量低,林正財認為主因是市民不認識基層醫療,坦言要改善挑戰很大。他相信慢病共治計劃正是契機,讓市民真正接觸康健中心,使用量會逐漸提升,惟關鍵在於各區康健中心如何發揮創意「撈」更多市民參與計劃,舉例說某區如特別多的士司機,需考慮如何針對他們宣傳。
(基層醫療系列)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