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軍火商彈藥產量不足 危及北約防衛援烏能力
美國《華爾街日報》周四(22日)引述政府官員與業界領袖報道,歐洲軍火製造商的彈藥生產量未能滿足自身和烏克蘭的需求,間接危及北約防衛及援烏的能力,背後原因包括產能不足、缺乏專業技工、供應鏈樽頸和融資成本高,以至環保監管等。
軍備重整競賽俄佔上風
在烏克蘭和俄羅斯陷入消耗戰下,如今戰事關鍵之一變成莫斯科與北約歐洲成員之間的軍備重整競賽,但在彈藥補給方面,俄軍似乎佔據上風。烏總統澤連斯基周三在美國國會演說時亦承認,俄軍「在火炮上有巨大優勢……在彈藥上有優勢……有多得多的導彈和飛機」。
烏軍前景除了視乎美方軍援,也依賴歐洲國家的補給援助,但像德國般在後冷戰的和平時期任由國防工業萎縮,現在也因專注於確保能源供應,未能有效追上需求。
德國前國防部幕僚長朗格(Nico Lange)表示,在美國以外,北約沒有其他成員國有充足的武器庫存或創造如此水平儲備的工業能力來應對大型炮戰。
根據捷克彈藥生產商捷克斯洛伐克集團的數據,烏軍每月耗用4萬發155毫米口徑炮彈,但歐洲一年的生產能力也只有約30萬。
挪威軍備生產巨擘Nammo AS行政總裁布蘭德茨格(Morten Brandtzœg)表示,缺乏炮彈和導彈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北約盟國過去數十年的軍事準則出現變化,由以往專注應對二戰式的地面戰,改為專注於對付低級對手的針對性和不對稱戰爭。(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