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立意庫:人各有志 各適其性──魏禧〈吾廬記〉
【明報專訊】〈吾廬記〉這篇文章記載了作者魏禧的弟弟季子禮舉債飾廬與借債遠遊兩事,以說明人各有志趣的道理,以下將簡介文章的立意及就此引伸的聯想,幫助同學運用於寫作之中。
■寫作邏輯
季子禮舉債飾廬遭受非議
季子禮在陡峭的山上築房子,並且借錢裝飾房子,以此地為安身之所,並為房子命名為「吾廬」。其他人批評季子禮,說:「房子既築在陡峭的山上,能遮風擋雨便足夠,沒必要借錢裝飾它。」
季子禮借債遠遊令家人憂恐
季子禮借債獨自冒險外遊,經歷颶風吹塌屋子,只得睡在星光露天底下;又遇到兩次兵變,看見士兵殺人;後又遇上饑荒,災民以人肉為食。家人得知這些事後憂懼得流下淚來,作者身為哥哥卻毫不擔心,還像平日一樣談笑吃喝。
作者反駁客人的責備
客人責備作者身為兄長,卻沒有制止季子禮冒險外遊。作者卻認為「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每人也有自己的志趣,若弟弟樂於去做這些事,自己又何必禁止。能實踐自己的志趣並不容易,他自己也未能做到。
季子禮樂在其中
季子禮告訴魏禧在渡海時同船的人都眩暈不敢起,只有他起來觀賞海上明月,寫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變的時候,他並不驚慌,閉門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詩》,魏禧便暗笑幸虧沒有像家人那樣嚇得哭泣了。
■立意及聯想
1. 人各有其本性,各有志趣,並能樂在其中
鳶飛魚躍,各適其性
《詩經》有詩句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意思是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這是比喻萬物按其本性而動,各適其性。我們不會勉強魚於天上飛,不會妄議鷹何不在水中游,便是此理。
〈吾廬記〉作者魏禧所說也是同理,他說若有人終身不欲出門,走路要瞻前顧後,遇三尺寬的溝渠便恐懼,他不會勉強這個膽小的人出門闖蕩,因為出門並不符合他的本性,他不會樂在其中。反之,若如弟弟般喜歡縱情山水,尋訪良朋,採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決不會勉強他坐守家中。
為實踐志向死而無怨
〈吾廬記〉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話:「志士不忘在溝壑。」說有志之士並不懼怕為志向而死在山溝,同樣道理,他弟弟季子禮的志趣是外遊,若是因外遊而死了,亦當死而無怨。
為保志向與友絕交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記載了山巨源想邀請他做官,因此他決定與山巨源絕交。
他在信中寫到:「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君子所走的道路各有不同而可以達到同樣目的,只要依循本性去做,便會各自得到心靈中的安寧。嵇康拒絕做官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性格不合──他說朋友山巨源是善於應變的人,對人多稱讚而少批評,自己則知性格爽直,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也看不過眼,不懂人情世故。他雖然想學習阮籍一樣不去議論別人(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說話謹慎,從不評論他人),卻未能做到,只怕一旦做了官便失去自由,故寧願過上平淡清貧的生活──「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他說常人皆愛榮華,自己卻願意離棄它,這就是他的本性。
鱸魚之思──人生貴得適意
《世說新語》載西晉張翰性格放縱不羈,他做官時因見秋風起,思念故鄉的食物菰菜羹和鱸魚膾,於是辭官還鄉。他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人生貴在活得自在合意,何必為了名利權勢而要離鄉數千里做官呢?)這便是「鱸魚之思」的故事。對張翰來說,他在故鄉才活得舒適合意,才合其本性,因此寧棄官位也要回鄉。
2. 志趣與現實相違時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作者在文中雖提出「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但也坦言自己並不能做到。實踐個人志趣並不容易,可能會像文中的季子禮一樣遭受非議。我們固然期盼自己能樂在志趣之中,但現實總有阻礙。那該如何應對?《詩經》有詩云:「今我不樂,日月其除(今日我不尋樂,時光一去不返)。」時光並不待我,若只顧現實考量而不顧自己的心意,也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心中快樂。
西晉張翰寧要快樂而放棄身後名
據《晉書》所記,張翰性格縱任不拘,嗜酒放蕩,有人問他:「你放縱自己,固然可得一時的快意安逸,但難道你不用考慮身後的名聲嗎?」張翰回答一句:「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與其有身後的名聲,倒不如當下讓我喝一杯酒。)在他眼中,當下暢飲才是快意事,這與一般傳統儒家讀書人希望「立功、立德、立言」,期盼自己死後不朽於世的願望大相逕庭。在傳統的志向與自己的心意之間,他選擇了順從自己的心意。
東晉陶潛無法實現理想,只好快快飲酒
陶淵明的〈飲酒〉詩有幾句是這樣的:「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他說,在亂世之下,儒家的經典六書已經無人願意閱讀了。我整天驅車而走,卻總找不到想尋到的渡口。這是陶淵明的志向,他心中有理想,但在東晉亂世之下,理想總是尋覓不到。那怎麼辦才好呢?詩中便道:「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志趣無法實踐,那便要趕快飲酒,若不快快飲酒,就辜負了用來濾酒滓的頭巾了。這三句詩表達了詩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志趣時,及時行樂就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小練習 應用例子
同學可嘗試應用上述例子,構思以下兩條寫作題目。
題目一:〈陽光與陰影〉(圖)
題目二:〈得不償失〉(圖)
應用例子舉隅
題目一:(圖)
題目二:(圖)
文:胡詠怡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
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