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醫獲特別註冊 6原已在港工作 林志釉憂公院醫生「轉跑道」 反致流失
【明報專訊】公營醫療體系人手流失嚴重,政府去年修例開闢「特別註冊」途徑,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執業5年後可免試正式註冊。醫委會至今接獲11宗特別註冊申請,其中7宗已獲批。據醫委會披露當中6人資料,1人受聘於醫管局,亦有至少5人原已在港工作。醫衛局回覆時確認,其中5宗獲批申請為現職醫生由「有限度註冊」轉為「特別註冊」。有病人組織質疑措施對紓緩前線人手壓力成效甚微,憂慮日後若更多公院醫生「轉跑道」,於特別註冊滿5年後轉投私營市場,反加劇流失。
醫衛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書面回覆,透露醫委會至今共收到11宗特別註冊申請,均持專科資格,其中7宗已獲批,涉放射科、麻醉科及急症科等。醫委會截至昨日披露6人姓名、受聘機構及註冊期限,其中3人來自中大醫學院、2人受聘於港大醫學院、1人任職醫管局(見表)。
中大醫學院回覆時確認,該學院3名獲批申請人已在職,分別來自急症科、 眼科及腸胃肝臟科。港大醫學院至截稿前未回覆,醫管局則稱無補充。
本報從網上搜尋該批醫生資料,發現至少5人在獲批特別註冊前已在港工作。醫衛局回覆時確認,5宗獲批申請為現職醫生從有限度註冊轉至特別註冊,其餘兩宗則持認可醫學資格申請特別註冊,該兩人何時入職則視乎多個因素,例如招聘進度、結果及醫生何時可來港等,未有交代兩人來自哪間院校。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質疑,措施對紓緩人手壓力成效甚微,亦憂慮長遠有更多現為有限度註冊的公院醫生「轉跑道」,改為特別註冊並做夠5年後離職,加劇人手流失。他質疑制度「有囓2恁B搞咁多浀n似作用不大」,寧願當局投放資源改善公院工作環境。
至於如何評估制度成效,醫衛局回覆稱長遠而言可讓有志行醫的香港學生,在作升學決定時掌握明確資訊,並在畢業後經特別註冊回港執業,從而增加潛在醫生供應,相信新機制成效假以時日將逐步浮現。
灣區兩中醫抵港交流 首站伊院瑪嘉烈
另外,醫管局早前公布安排大灣區中醫來港交流,3名中醫原擬上月來港。局方昨日公布其中兩人已抵港,為今年初曾來港抗疫的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謝東平和副主任醫師吳廣平,為期約一年,以「訪問學者」身分到不同公院交流,首階段在伊利沙伯及瑪嘉烈醫院研究治療新冠重症的中西醫協作,及為培訓中醫師提供臨H指導。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稱,兩名中醫師均在內地執業逾15年,主要來港研究和教學,包括「長新冠」研究,相信對本港中醫師臨H經驗極具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