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抗命續發聲 陳皓桓:人在希望在 籲公民社會思反修例運動失敗 「不承認怎面對未來」
【明報專訊】因多宗社運案件入獄近一年半,前民陣召集人陳皓桓上月刑滿出獄。身陷囹圄一個寒暑,陳皓桓感慨社會氣氛大變,也感覺「紅線」更清晰。昔日站在社運最前線,如今他明言「今時今日叫我『不認命去抗命』,現在的時勢,我不會去做」,但仍會堅持在不犯法的空間下發聲。他又稱在獄中反思,認為2019年反修例運動是「失敗」,寄語公民社會先沉澱反思這3年的經驗,誠實面對「紅線」背後很多事情已無能為力,再思索前路,「如果我們不承認失敗,又怎去面對未來?」
明報記者 鄭啟智
「出獄後最不習慣的,是世界所有事都不同了。」出獄一個月的陳皓桓如是說。短短一年半,多間傳媒停運、示威和法庭聲援大減、身邊很多友人移民,他比喻對周遭事物的認知猶如出現一年半的時差。過去一年多宗國安法和煽動罪案件,亦令他意識到原本模糊的「紅線」漸變明確,例如出版刊物也有風險。
獄後如有時差 感紅線漸明確
陳皓桓去年5月因2019年十一遊行案入獄,及後因2020年六四集會及七一遊行等多宗未經批准集結案件罪成,總刑期加至22個月,扣減假期後上月初刑滿出獄。
社會政治環境轉趨平靜,陳皓桓心態亦隨之改變,出獄至今相對低調,在摸索公民社會是否有默契減少行動。他自言自己的稜角仍然分明,但確實被國安法和政治環境「磨平少少」,如今會選擇以不違法方式發聲,「不會再像以往般挑戰一些法例,或者很願意坐監」。是否變得現實?他強調不介意犧牲,但需要三思而後行。從大局出發,他說不想連累他人,反問是否需要更多人繫獄;今年26歲的他,也不免要為未來人生打算,「以前仍後生,20幾歲人。但現在過多幾年就30歲,坐多幾年(監)會怎樣?」
稜角「磨平少少」 留港有事可為
社會遽變,陳皓桓說近來每次見朋友總有人勸他離港,而他早已決意留下。思考去留,他沒有太大掙扎,深信留下是種責任,「生活在一個地方,要令自己生活變得更好,令香港變得更好,而不是由得她變差,然後走鬙h」。對於留下的意義,他認為仍能投身寫信、探監、聯署等微小的事情,盼與不能離開的人同行。
尊重解散民陣決定 嘆使命未竟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公民社會團體陸續解散,去年8月警務處長蕭澤頤指民陣涉違國安法,最終民陣於同月通過解散。陳皓桓入獄前一直堅持民陣不會解散,他說理解和尊重各成員團體的決定,但稱如果當時並非身處獄中,會爭取民陣繼續運作,認為民陣的使命未竟,「我不會說民陣已完成任務,它是未完成任務下被迫解散」。
陳皓桓強調,組織公民社會不是非民陣不可,但需要組織起來才有力量。對於是否需要成立新平台,他認為要視乎實際情G,舉例稱民主派政黨可以加強溝通,但要思考其他團體是否願意承受風險與政黨合作。「如果大家肯承受風險,慢慢來,兩個比一個好,三個比兩個好。」
因2019年多宗未經批准集結案件繫獄,陳皓桓在獄中回望反修例運動,認為運動失敗,「不是完全失敗,但一定有大部分是失敗。令很多人坐監、令社會變成今時今日的模樣、令這麼多人移民,已經是失敗」。他說不少人至今不敢正視反修例運動的經驗,寄語公民社會反思2019年以來的發展,承認失敗,才能思索如何面對新政治環境。
六四難再碰 民生議題存空間
放眼未來,陳皓桓認為六四等政治問題是「紅線」,公民社會難再觸碰,不過民生議題如防疫政策、環境問題、同志平權等還有空間,認為最重要是有人願意留下,「石在火種在,人在希望在。我對香港人仍有很大希望,有很多事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我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