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01
    星期二

旁徵博引:沒有靈魂的禮有價值嗎?

[2022.11.01] 發表

【明報專訊】近日有中學舉行升旗禮,14名學生被指作出「不尊重升旗禮儀的行為」。涉事學生稱當時在雨天操場吃早餐,副校長斥責他們沒有站立,最後停課3天,引起熱議。不尊重禮儀固然不對,那麼,怎樣才算是尊重禮儀呢?是不是愈鋪張便愈好呢?徒具其形的外在行為表現又有沒有價值呢?

【心存敬意 以禮表達】

《孝經》:「禮者,敬而已矣。」

《禮記.曲禮上》:「毋不敬。」

《論語.學而》:「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

禮,是表達心中敬意的外在行為,就如在升國旗時站立,站立這外在行為就是為了表達心中敬意。「恭」與「禮」相近,是致敬的意思,要自我警惕約束,克制自己而尊重別人。心存敬意,就是尊重禮儀。但心中之敬是無形的,因此需要通過外在行為表達出來。

【不重奢華 重視態度】

《論語.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子罕》:「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禮在古代的價值不在於玉器和絲綢這些禮儀往來常用的禮物,而是在於其背後的精神和規範作用,不能捨本逐末。有一次,林放問孔子禮的本質,孔子便答他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如喪禮,與其儀文周到,寧可過度悲哀。禮背後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而禮的表現行為,倒是次要。

合於傳統的禮帽是用麻料來織的,雖然絲料成本高,但用麻織的帽工藝複雜,成本更高,因此孔子的時代大家改用絲料,這樣可以省約些,孔子也認同大家的做法。但在臣見君的禮儀上,合於傳統的禮是先在堂下磕頭,升堂後又磕頭,但孔子的時代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磕頭,只升堂後磕頭。孔子認為這是倨傲的表現,主張依舊要先在堂下磕頭。物質可省儉,但表達內心敬意的行為卻不可省卻。

【徒具其形 也須保留】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告朔餼羊」是古代的一種制度,每逢初一,諸侯需殺一隻活羊祭於廟,然後回到朝廷聽政。但到了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而且也不聽朝,只是殺一隻活羊虛應故事,因此,子貢認為沒有禮的實質內涵,而且浪費,不必留此形式,不如乾脆連羊也不殺。

這或許有如部分同學每節課堂向老師敬禮時的「喪屍」表現,徒具形式,也或許如部分子孫清明時祭祖掃墓,只想做個樣子,敷衍了事,早點結束。這樣的禮是否仍有保留的價值呢?孔子認為儘管這是殘存的形式,也比什麼也不留好。繼續保留這徒具其形的禮,後人仍然可認識這種禮儀,以及明白此禮背後的精神價值,否則連形式也去除,則禮也會隨之消逝。

【有禮則安 無禮則危】

《禮記.曲禮上》:「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用禮節約束行為,就可以不致於離經叛道。希望大家都可以遠離危機,追求品德,成為一位君子。

■基礎題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孔子認為「能養」是不是就是「孝」的表現?這與禮的本質有何相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題: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孔子認為養活父母並不一定是孝,因為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心存敬意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犬馬便沒有什麼分別。這與禮的本質一樣,同樣講求心中的敬意。

文:苗鎮然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中文科主任)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74期]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