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重陽尚食糕
【明報專訊】重陽剛過,大家吃了什麼?重陽茩垮蝴茞蔓炕A拜祭先人的食物,後人可以分吃,有保佑的意頭。燒肉肥厚,蒸雞油潤。看上去,顯示家庭富裕;吃下去,可以健體強身。以前有些家庭的物資相對缺乏,平日飽餐,已經不易。節日能花點錢、費心思,「有肉入口,有骨落地」,十分難得。大時大節,嘗肥吃肉,身心都能感到滿足,現代人肉類吃太多,脂肪轉移積聚,未必能從食物了解節日的重要。古代過重陽,常喝茱萸酒,要不菊花酒,現在到超市,很難找得到。辦法不是沒有,就是直接放棄,翻查古書典籍,尋找其他可能。看到南宋《歲時廣記》寫道:「重陽尚食糕」,筆者心中即時回應了一句:「真的不知道。」
重陽節流行吃糕,究竟是吃什麼糕呢?《歲時廣記》有補充的答案,文中提到:「重陽為盛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有麵糕、黃米糕,或為花糕。」「率」常見配成「率領」,前文所用有「主要」的意思。重陽節拜祭的人多,規模大,人們會以棗肉製糕,或加入栗子肉,現在的糕點仍有這兩種味道,以麥、黃米磨粉製作糕底。
文中所說的花糕,不是用上鮮花或桂花,指的是糕點鮮艷的顏色,清代《清嘉錄》提到:「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陽糕』。自是以後,百工入夜操作,謂之『做夜作』。」「居人」即「居民」,當時的人吃米飯,將米磨成粉,製作「五色糕」,又因節日而做,命為「重陽糕」。「重陽糕」的製成,意味重陽節將至,工人有大小事忙,所以入夜仍得趕工,稱為「做夜作」。以前「做夜作」似乎相當罕見,只為應付重要節日的事務,現在「做夜作」十分常見,趕工作、趕功課、趕稿的朋友,都是「做夜作」的常客。
■飲食小字典
糕
「重陽糕」用麵粉、米粉、黃米粉蒸成,清代《節序同風錄》有更複雜的做法,記載如下:「和粳、麥,粉麵,染茜、五色,籠蒸為糕。」將麵粉混和米粉來製糕,現在比較少見。「茜」指「茜草」,可作為深紅色染料,「五色」就是青、赤、黃、白、黑。
「重陽糕」染色蒸好,味道也可以下功夫。《節序同風錄》續說:「敷以蜜糖、芝麻屑、雞鴨肉絲,或棗穰、杏仁、松子、榴顆,其糕五色九層,曰『寶階糕』,俗曰『重陽糕』。」糕上鋪滿各式食材,如「榴顆」,即是石榴的子。將不同顏色、食材的重陽糕推疊起來,就像珍貴精緻的階梯,幻想就是「粒粒西多士」堆成山的情G,還有不同味道,看來古人早就有「打卡」的基因。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 《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