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寶庫:「國潮」消費崛起 青年興起穿漢服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消費市場流行「國潮」,即流行老字號、中國製造的傳統品牌,以及與傳統中華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內地更掀起漢服熱潮,衍生出租賃體驗、拍照、私人訂製等多元產業鏈,社交平台上以漢服文化為主題的內容流量大增。
■新聞撮要
市民穿漢服慶故宮館開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部分人穿漢服「應景」,場面熱鬧。自稱身穿宋朝士兵服裝的顏小姐稱,自幼對漢服感興趣,適逢香港故宮開幕,特地穿上士兵服裝。她說曾到訪台灣的故宮博物院,認為其展示清晰,故期望香港故宮具同樣水平。同樣身穿漢服的「國風雅集社」會長陸小姐認為,故宮與漢服文化息息相關,故特地打扮,「復刻」敦煌壁畫記載的唐代女性造型。是次入場,她最期待欣賞馬文化相關的展品。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源自2000年代初民間發起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旨在「復興華夏文化」。一些漢服運動推動者認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希望透過服裝喚醒漢人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不過,學者對復興漢服運動持不同意見,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認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發掘精神核心,漢服只是服飾,是「傳統」的皮毛,而且已過時、失去生命力,更指傳承漢服或拖累中華文化向前發展。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陶輝對復興漢服則持不同意見,她認為不論從史料還是從考古實物中發掘及認識傳統服飾,是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漢服出行日
每年11月22日是漢服愛好者紀念漢服復興運動設立的節日,這天全球眾多青年穿漢服走上街頭,各地漢服協會亦舉辦各類活動,向世人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漢服出行日的由來據稱是2003年11月22日河南鄭州一名叫王樂天的漢服愛好者,身穿漢服出行被媒體報道後獲得廣泛關注,此後漢服復興運動逐漸在各地興起。人們將該天定為「漢服出行日」作為紀念。
■基礎知識
漢服非單指漢朝服飾 華服包少數民族
據現時坊間漢服店分類,漢服的款式多以交領右衽(即左襟在上)為主要特點,大多寬衣大袖,袖遠遠長過手臂。
新華網2019年4月報道,漢服指漢族人的民族服飾,而非單指漢朝服飾,而華服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包括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
主要研究長衫的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吳國禧表示,漢服可以理解為漢族人穿著的服裝,但這說法也有一點爭議,他指出翻查古文只有很少文獻提及「漢服」;而「漢服」二字並非形容某一類型的服飾,而是相對於胡服,中原地區的服飾為「漢服」。
不少漢服愛好者,把元、清等由外族統治的朝代從漢服體制中剔除,吳國禧不認同這種做法。他指「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漢族在不同朝代與外族的交流都非常頻繁,例如唐朝盛行的唐草紋,有研究指這種花紋是從波斯、西域傳入的,當時漢人的服飾一樣包含外族文化」。吳國禧認為漢服是複雜且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套「完全只屬漢人」的服飾,若單以政權來劃分哪種服飾屬於漢服,做法並不嚴謹。
2021年7月清華大學召開「中國當代華服定義與規範學術論證會」,將華服定義為「具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基因、精神風貌,且融合當代審美的禮儀服裝」。會上提到華服傳承中華民族特質,體現當代社會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辨識度,適用於國際及文化交流、商貿往來,及日常節慶、典祭等禮儀場合。
■知政策
國務院提倡 推廣中華民族服
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及推行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製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服裝服飾。
■知識增益
DIY漢服公仔寓教育於玩樂
喜愛傳統文化、從事少兒服裝設計工作的易婷和蒙俞宏,2022年初在內地創業成立「大藝裁家」,主打DIY傳統特色漢服套裝。蒙俞宏表示,靈感來自於韓國類似的DIY時裝,她們製作的DIY漢服公仔,採用數碼印刷工藝將漢服花紋印在布上,並簡化做衫技巧,如應該用針線縫合的位置改用雙面膠紙,讓小朋友只要用剪刀將衣服不同部位剪下來,就能讓公仔穿上各式漢服。她們希望在DIY過程中讓小朋友接觸不同朝代、民族服飾,寓教育於玩樂。
學習及答題指引:life.mingpao.com/htm/dl/20220929BQ.doc
■答一答
「漢服興起有利宣傳中國的軟實力」,資料如何支持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