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4
    星期六

全新電動汽車奇貨可居 車主不惜加購套餐走捷徑

[2022.09.24] 發表
為了買得這部全新電動車,Peter不惜多花4000元購買車行的套餐。(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一名速遞員數月前駕駛電動車工作期間被撞至全車報廢,近日終於找到有同型號電動車現貨發售,但車行卻要求額外購買「套餐」或以近年車輛折舊換新(trade-in),為了心頭好最終也不惜多花4000元,幸好保險理賠費用足以抵銷開支。

從事速遞業務多年的Peter,今年5月底駕駛買了僅10個月的韓國品牌電動車開工,期間在溫哥華京士威(Kingsway)一個路口等候左轉時被後方車輛撞到右後輪位置,被拖走檢查一個多月終被告知無法維修須報廢。

Peter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意外發生後他想再買同一品牌和型號的電動車,「電動車發展比較近期,我駕駛了10個月感覺不錯,身邊擁有同款電動車的朋友反應都很好。」

他說過去數個月主要是在網上尋找新車現貨,偶爾經過車行便直接進去查詢,「百分百都說沒有現貨,只是建議預訂」。連番碰壁下他打算改看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卻突然收到好消息。

購4000元套餐 「三、四天搞定」

原來Peter的同事兩周前在列治文Auto Mall看車時,發現該品牌及型號的電動車有現貨,馬上打電話告訴他。Peter翌日親身到車行查詢。他說車行職員透過電腦資料顯示當時有6輛現貨,「但是(職員說)要加買套餐或有舊車trade-in,各有數個配額。」

Peter最終決定加購價值4000元的套餐,包括車身鍍膜及各類維修服務,「我經常要駕車到處工作,即使車行沒硬性要求,我也可能會買」。之後他再到車行處理文件及手續,兩日後便取得新車,「前後三、四天就搞定。」

車價方面,Peter說去年和今年差不多,都是約4.6萬元,但去年車行提供了3000元優惠,而且能申領聯邦零排放汽車鼓勵計劃(iZEV)5000元補貼和省府3000元電動車補貼。連同稅項,最終總金額約4萬元。

聯邦iZEV補貼每年可申領一次。雖然省府上月宣布將電動車補貼增至4000元,但車主於計劃實行期間只能享用一次。

即使Peter這次買車仍能扣減聯邦補貼,但由於要買車行的套餐,而且自行加購了約3000元額外配置,金額比去年增加,連稅超過5萬元。

幸好Peter被撞至報廢的舊車獲卑詩保險公司(ICBC)全額理賠,「原本列出的金額約4.3萬元,但支票到手時金額變成約5萬元,車行職員說應該是連同稅項。」

他形容整個換車過程出乎意料,「本來心想不知要拿多少錢來買車,但最終保險理賠的金額足以抵銷開支。」

Peter慨嘆若早知加購套餐便可買到電動車現貨,可能更早就換了新車。為了過渡「電動車空白期」,他花了2300元買了一輛逾20年車齡的汽油車,現時只能留來備用或轉讓給朋友。

「之前向車行查詢時都只是叫我預訂,沒有提出那些選項,我估計可能他們的做法是要先預訂,然後才會致電提出加購套餐或trade-in。聽說現時車行普遍都是這樣做,用來trade-in的車也不能太舊,需要是近期的年份和型號。」

他認為現時新車供應並非想像中緊張,「即使數量不及過往,但也未至於要等一年半載,似乎是車行想趁勢賺更多錢。」

同樣在最近經歷全車報廢需購買新車的Y先生也有類似經歷,他說自己對品牌或型號沒有特別要求,「最重要是能最快拿到手」。他曾向多間車行查詢甚至「落訂」,「但職員都不確定要等多久,只說希望是半年內。」

某天他在車行看到有現貨打算購買,但職員也要求他加購約4000元套餐,「車價原本3.4萬元,加套餐後變成3.8萬元,我不想支付這個額外費用」,經商議後職員先將套餐減至2000元,其後更直接免去要求,最終達成初步協議。

但Y先生回家仔細查看後發現,原本該車車價只需3.2萬元左右,「即是車行本身已把價錢標高,所以最後決定放棄。」

舊車trade-in 買車快了一個月

Y先生從在Auto Mall工作的朋友口中得知,有車trade-in可加快排隊買新車的速度,「如果trade-in的車是新款且狀況良好,更可能排到受歡迎的混能車。但若沒有車trade-in,所有與電能相關的車輛都不用想,只可以考慮汽油車,而且也需要排隊。」

此時剛好有朋友打算轉讓舊車,Y先生遂以「友情價」1.5萬元買下該輛二手車,再拿去車行trade-in加快排隊速度,最終買到一輛日本品牌的全新汽油車,「雖然trade-in價錢只有1.4萬元,虧了1000元,但買車的程序快了一個月,從開始找車到成功取車只相隔6個星期,感覺喜出望外,也非常值得。」

更多加國新聞一
外長譴責伊朗鎮壓「頭巾示威」
【明報專訊】聯邦外交部長喬美蘭(Melanie Joly)周五對伊朗女子阿米尼(Mahsa Amini)遭警察拘捕後猝死及政府隨後鎮壓民眾抗... 詳情
全加兒童藥物嚴重短缺 家長要託親友海外張羅
【明報專訊】面對兒童藥物短缺,許多家長尋求親朋好友幫助,甚至要想辦法在海外購買。 隨着冬季到來進入流感高發期,兒童藥物短缺問題變得愈來... 詳情
女子產房持械案 溫警用豆袋槍捱轟
【明報專訊】一名女子周四(22日)被指於卑詩婦女醫院(BC Women's Hospital),在醫院產房部門持械做出威嚇性舉動,最終被警方... 詳情
「黑帶外交官」梅倩琳 出任加拿大駐華大使
【明報專訊】總理杜魯多任命有30年經驗的職業外交官梅倩琳(Jennifer May)出任加拿大駐華大使。梅倩琳在獲得新任命前是加拿大駐巴西的... 詳情
卑詩長者獲省府財援全加最少
【明報專訊】卑詩長者倡權辦公室(Office of the Seniors Advocate)最新報告顯示,卑詩省對長者的財政支援是全國排名...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