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人可以被摧牷A卻不會被擊倒。——海明威《老人與海》
【明報專訊】失意時你能否靠「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老生常談自我安慰?不如細讀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經典小說《老人與海》,或許能從中掌握到作者的信息,得到慰藉。
遭惡評續寫作
晚年重獲肯定
美國出生的海明威(Ernest M. Hemingway,1899-1961),自小跟父親一樣熱愛大自然,喜歡打獵、釣魚、露營等,17歲於堪薩斯城一間報館當記者,開始寫作生涯。當記者數月後,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不夠資格加入美軍,海明威不理父親反對,辭職加入紅十字會,前往意大利戰場駕駛救護車。有天他向士兵派發朱古力及香煙時,突然被敵方奧地利軍隊的迫擊炮攻擊,他負傷把同樣受創的意大利戰友送往安全地方,途中再遇敵軍亂槍掃射,腿部中彈。意大利政府事後向海明威頒發銀製勇敢勳章,以表揚他於戰爭中的英勇表現。
戰後,海明威成為自由記者並開始寫小說,1926年憑《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一舉成名,及後又將一戰經歷化為《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同樣廣受好評。二戰後他推出的小說劣評如潮,更被指「江郎才盡」,但他仍沒有放棄寫作,1952年出版經典作《老人與海》重獲外界肯定。
「硬漢」角色 對抗殘酷命運
《老人與海》改編自海明威從一名漁民聽來的真人真事,描述漁夫如何應對逆境,以及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保持希望。老漁夫聖地牙哥(Santiago)連續84天未能釣到魚,受盡他人嘲笑,但他沒有放棄,決定前往更遠海域釣魚。
到第85天,聖地牙哥終於釣到一尾大魚,並跟大魚展開兩日兩夜的「人魚大戰」,就算手抽筋,也死抓茬蓮韙ㄘ韙漶A誓要將大魚帶回家。最終他戰勝大魚,將其綁在船上,豈料大魚的鮮血吸引大群鯊魚來襲。縱使聖地牙哥拼盡全力搏鬥,也避不過大魚遭鯊魚吃掉,剩下魚骨。他只好拖茬蔑帘M疲憊的身軀回家,不過村民沒有再嘲諷他,反對茈角j的魚骨驚歎。從小敬仰聖地牙哥的小男孩更深感佩服,約他明天一起出海捕魚。小說出版後大受歡迎,海明威亦獲得普立茲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大家閱讀海明威的小說,該不難發現故事主人翁多是「硬漢」形象,如士兵、獵人、鬥牛士等。如他於1940年西班牙內戰結束後出版《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另譯作《喪鐘為誰而鳴》),背景正設定為西班牙內戰期間,講述美國志願軍羅伯特的故事。羅伯特協助共和軍對抗法西斯及納粹主義的國民軍,奉命進入敵境炸狺@座橋,他必須取得當地游擊隊的信任及幫忙以完成任務。其間,羅伯特遇上失去鬥志的游擊隊隊長,亦跟在戰火下倖存的少女瑪麗亞相戀。小說既表現出大時代下人們堅強對抗命運的一面,同時反映戰爭殘酷。
文:方綺婷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