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開學吃芹菜
【明報專訊】9月開學,筆者8月已經跟畢業生、在讀生吃開學飯。不少畢業生當上教師,9月找到新工作,或在同一家學校開展新學期,身分由學生轉換成教師。在讀生的開學當然是上課,暫時仍是回校面授,種種迎新活動小心翼翼地展開,快熟絡的學生興高采烈,慢熱的學生可能更習慣網上上課,面對面反而變得無語和尷尬。我沒有深究開學飯的歷史,反正就是大家於暑假與開課的過渡期間,圍坐吃喝,總結展望,祝願各位有個美滿的新學年。祝福的意念先行,吃什麼反而沒有固定,主要依循大家意願,壽司、放題、火鍋,就趁開學前後,盡情享受。
回想起來,讀小學的時候,其實也有開學飯,地點當然是自己的住家。家母煮雞蒸魚,略有做節的氣勢。吃過夾來的雞腿,伴隨健康成長的祝願,這方面我倒沒有令家母失望,只是後來吃得愈來愈好,「肚腩」成長得比預期快。記得再早期會有b的出現,炒菜、蒸魚不乏青b,夾到碗堶情A寓意不難明白,就是「多吃b會聰明」。後來漸漸不見b的蹤影,可能家母試了三數年,發覺孩子沒有因此變聰明,最終還得灰心放棄。
青b消失,芹菜仍在。聰明屬於天賦,勤力可以培養,將勤補拙,也算不錯,「多吃芹菜會勤力」接續變成家母的祝願。這種「以諧音作寄語」的民間飲食智慧,於自己的身上效果不彰,或是勤力沒有聚焦在讀書學習方面。古人閒時也會吃芹菜,不過故事比現代的要凶險得多,唐代《外臺秘要》記錄以下一段故事,提到:「『蛟龍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隨食入人腹,變成蛟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蛟龍病」是人患的一種病,就是吃芹菜的時候誤吞蛟龍的幼子。蛟龍日漸成長,在體內「翻江倒海」,想像蛟龍捲起胃酸、穿梭腸道,病發的時間很難不癲狂。
古人吃芹菜「誤吞蛟龍」
《外臺秘要》有補上治癒之法,詳說如下:「寒食粥餳三升,日三服之。吐出蛟龍,有兩頭及尾。開皇六年,又賈橋有人喫餳,吐出蛟龍。大驗,無所忌。」寒食節人們會吃「麥粥」與「杏餳」,「麥粥」是大麥煮成粥,「杏餳」是杏仁糊澆上麥芽糖,只要整天吃上,就能將體內的蛟龍吐出。隋朝開皇六年,有人在橋上的商販買了「杏餳」來吃,吃後吐出蛟龍。引文由此證實,療法效果很好,不用太多擔心。相類似的糖水「麥米粥」,我比較常吃,但都沒有吐出蛟龍的經驗,可能是芹菜吃得不夠多吧。
?﹏飲食小字典
焯
芹菜於菜式當中,很多時成了配角,甚至會因為氣味濃烈而遭放棄。其實芹菜也能當主角,明代《遵生八牋》就有「水芹菜」一條,談到相關的煮法,載:「春月采取,滾水焯過,薑、醋、麻油拌食,香甚。或湯內加鹽,焯過,曬乾,或就入茶供亦玅。」「采」是「採」的本字,「玅」是「妙」的異體字,「焯」粵語常用,即滾水輕燙。用薑、醋、麻油拌食,是現時仍能輕易煮成的做法。芹菜乾不用自曬,已有製好現賣的,下次就買來炒菜、}茶試試。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 《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
文:蕭欣浩
圖:陳綺雯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