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推波助瀾及報復性支出 美民「衝動」消費增14百分點
【明報專訊】即使是最佳的財務計劃也會受到衝動性購買的侵蝕。然而,在社交媒體上的贊助帖子和「報復性支出」交相刺激下,它們幾乎是不可能避免的。
在物價上漲和愈來愈多美國人表示已捉襟見肘之際,消費者正在動用存款,且近半數債務愈陷愈深。
根據SlickDeals.net調查,仍有73%成年人表示,他們購物出於臨時起意,一年前此一比率只有59%。
Slickdeals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每月衝動購買的金額達314元,高於2021年的276元和2020年的183元。
新冠肺炎疫潮確實改變了人們花錢的方式。根據McKinsey & Company的分析,「消費者放棄了根深蒂固的購物習慣,將電子商務推向超高速發展」。
分析報告也表示,美國人現在花在衣服,旅行和體驗方面的錢更多,而且現在已經習慣於「相信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另一份網上放款者SoFi所做的調查顯示,56%消費者表示,他們逾半數的網購是臨時起意,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潮後購物習慣改變及先買後付條件的影響。
一些研究顯示,先買後付在令消費者超乎其負擔能力衝動購買一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據LendingTree的一份報告,近半數消費者表示,如果沒有先買後付的條件,他們不太可能做出同樣的採購決定。抖音(TikTok)、Instagram和臉書也都助長了衝動購買。Bankrate最近發現,幾乎半數社交媒體使用者因他們在動態中看到的東西而進行了衝動購買。在SoFi的調查中,高達四分之三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是在社交媒體中看到某些東西而決定購買。
這不再只是真人騷女星Kardashians這樣的名人的魅力了:看到有影響力的人甚至朋友,在餐館發帖,度假或購物會產生一種難以抗拒的「跟上潮流」的心態。Credit Karma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近40%的年輕人表示,他們花較多的錢在人生體驗上,而非生活必需上,部分原因是他們想將人生體驗貼在社交媒體中與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