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給醫護降溫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酷熱的「三伏」天,大灣區亦頻頻發出高溫警報。回想2020年,衛生專家曾以為新冠疫情在夏天會緩解,沒想到病毒捱過了3年夏天。國家對疫情防控措施連番「降級」,記者某天參加常態化核酸檢測時發現,採樣員已不用再穿標誌性的「大白」防護服,只穿著藍色防護衣。
早前全國多地發生抗疫醫護中暑昏倒事件,原因正是從頭包到腳的「大白」,在35℃氣溫下穿著一小時,體感溫度可以超過60℃。據廣州醫科大學對3658名醫務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80%的醫務人員出現大量出汗,55.2%曾有呼吸困難,還有46.8%反映過度脫水,此外還有面部腫脹、手部浸漬糜爛和視力障礙。因此各地亦調整相關措施,例如核酸檢測避開中午、下午,在檢測站配備大功率風扇、冷風機等,有部分地方設置裝有冷氣機的「核酸小屋」,更有企業研發「穿戴式空調」,可將冷氣「泵」入防護服。
其實這些都多餘,最簡單的防中暑方法正是「不穿防護服」。在有疫情的中高風險地區或者仍需謹慎,但在每天都「全員陰性」的常態化檢測,確實毋須過於「密實」,醫護人手珍貴,不應造成無謂傷害。除了採樣員,檢測站義工服裝也一同「降級」,原本的藍色防護衣也不穿了,只以義工背心顯示身分。
當然,更好的狀態是這一切結束,不用做核酸檢測,不用穿防護衣、戴口罩,不用四處「掃碼」、「亮碼」……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