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不擴散條約》會議 俄核威脅受關注
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推遲了兩年的《核不擴散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RevCon),今日(8月1日)起至2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針對「核裁軍」、「禁止核子擴散」及「和平使用核能」3大重點作討論。近幾年全球的核風險和威脅趨增,加上俄軍侵烏前後擁核強權俄羅斯暗示會動用核武對付烏克蘭及西方陣營,使今屆審議大會能否取得更實質、積極的限核成果,備受各界關注。
《核不擴散條約》旨在最終廢除所有核武器並控制其擴散,是得到最多國家簽署的國際限武協議。191個締約國每隔5年開會一次,審議條約在防止核武擴散、散播核能和平使用技術、宣傳裁減核武目標等方面的實施、履行義務進展。可是NPT自1970年生效至今,擁有核武的國家卻由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5個,增至9個(稍後可能還會再多伊朗一個),它們依然投放巨額於更新核武及其運載系統上,且新擁核國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朝鮮均於2003年元旦啟動了退出程序。
此外,俄羅斯以核武威懾北約介入烏克蘭,伊朗邁向取得充分製造核彈材料,中國和朝鮮都在擴充核武備,連日本、韓國國內贊成擁核的聲音也在增加等,皆反映全球發展正與該條約背道而馳。《原子科學家公報》設立用以預測人類生存危機的「末日鐘」自2020年以來,維持在距離子夜100秒,警告稱世界正在「新的不穩定核環境之中夢遊」。
專家擔心,當近年核武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賴以穩定核武國關係的國際制度、條約和規範,會隨之分崩離析,而核技術發展,又將增加核武國關係的不確定和不可預測。今屆審議大會的成果受關注,不過按往績來看,過去曾召開的半數大會均未能為裁減核武這關鍵問題達成共識。以在二戰後期受原子彈攻擊的廣島為政治根據地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成為首位參與這會議的日揆,其演說會呼籲擁核國提高核戰力透明度、美中兩國針對核裁軍及軍備管理作對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