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提早編配公屋「造數」 張炳良:上樓慢難扭轉
【明報專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攀升至6.1年,為1999年來新高,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昨日表示,要扭轉上樓緩慢情况並不容易,提早編配是「造數」,無助解決實質問題。他又說,「以結果為目標」是老生常談,並留意到近期社會及立法會過分簡化問題,以為訂指標就可解決問題。
候任辦:多個選擇 公屋聯會:助規劃生活
候任特首李家超在政綱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讓輪候者可選擇提早入住未有全面社區設施的公屋,公屋聯會日前亦提出「公屋樓花」加快編配。候任辦回覆本報稱,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是讓輪候者多一個選擇。公屋聯會總幹事、房委會委員招國偉說,公屋樓花建議確實會間接產生縮短平均輪候時間的效果,但聯會建議的目標是協助輪候公屋者提前規劃生活,「造數」非考慮範圍。
張炳良昨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說,3年上樓目標在前特首董建華任內提出,在金融風暴下提早達標,而他在2012年上任運房局長時,公屋輪候時間仍不足3年,至他離任已超過4年,一旦上樓緩慢便不易扭轉,提早編配或公屋樓花「全部是『造數』,實質問題仍未解決」。他認為短期內應盡量簡化開發土地程序和流程,但不可忽略遠期土地開發。
「以結果為目標」老生常談 訂指標未解問題
張又說,「以結果為目標」是老生常談,所有公共行政都有類似方向,但全世界都面對效率、不達標問題,原因是問題太複雜,包括房屋問題。他說近期留意到社會及立法會過分簡化問題,「(以為)訂個指標就可解決,訂指標不是解決問題」,他又認為必須控制樓價,以免樓市上升後難以回落。
對於有人認為「50年不變」的承諾已進入倒數,張不認同,希望年輕人在未來每個5年、10年,可感受到香港是前進中。他又說,香港已失去討論政制的時機,難以如回歸初期般討論,但「不等於天要冧下來」,香港仍有很多地方可努力,令一國兩制產生活力。
問到政府應做什麼解決人心回歸問題,張說現時市民與政府互信不足,無論成因如何,政府應先給市民看到「我信任你」。他認為回歸後港人不太關心國家,只顧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處境,而有些已習慣的態度未有改變,舉例有人會說「幾時去國內」,但「香港就在國家內」,很多心態要慢慢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