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彼得大帝奪瑞典領土非侵略
西方傳媒:自比俄軍侵烏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四(9日)在紀念沙皇彼得大帝冥壽350周年活動上,強調這位俄羅斯帝國締造者在18世紀從瑞典手上奪取聖彼得堡等波羅的海沿岸領土,只是「收復歷史上屬於俄羅斯」的領土,而非奪取領土,被西方傳媒視為以彼得大帝當年做法比喻俄軍侵烏。普京更表明,任何國家只有掌握主權與淪為殖民地之分,聲言殖民地國家「沒有未來」,同樣被解讀為比喻烏克蘭甚至歐洲大國在俄羅斯面前沒有話語權。
普京參觀講述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平的《帝國的誕生》展覽後,向一群青年企業家發表演說,強調彼得大帝發動的「大北方戰爭」,並非從瑞典手上搶走什麼,而只是收復俄羅斯固有領土,「收復(原有領土)及壯大(國家),是他所做的事。如今,收復和壯大也是我們的責任」。西方傳媒分析,普京的說法形同以彼得大帝自况,將後者發動的戰爭與俄軍侵烏相比。
彼得大帝在現今俄羅斯是受跨政治光譜推崇的俄國歷史領袖,他在位期間曾以化名藏身使節團遊歷西歐,回國後推行歐式改革,促成俄羅斯崛起成為歐洲大國。其中以他命名的聖彼得堡,便是在他從瑞典掠取的土地上建立。
烏斥普京圖將掠地合理化
普京在演說聲稱,彼得大帝定都聖彼得堡時,時人皆視該地為瑞典一部分而非「俄羅斯領土」,無視當地「自古以來」就有斯拉夫人和芬蘭-烏戈爾語族共同生活的歷史。外界解讀他是以此比喻歐美拒絕承認俄羅斯擁有其2014年吞併的克里米亞,以至2月入侵至今的烏克蘭為俄方勢力範圍。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同日在網上回應,斥普京的言論意圖將掠奪土地合理化。
在不點名任何國家下,普京表明任何國家「要不擁有主權,要不就是殖民地」,強調「中間狀態並不存在」。他更指倘若「一個或一組國家」無法作出主權決定,「就意味着它已某程度上成為殖民地。殖民地在歷史而言沒有未來,沒有希望在艱難的地緣政治鬥爭中存活」。
法國歷史學家戈馬(Thomas Gomart)上月接受《世界報》訪問時已直指,俄羅斯是「在核保護傘下發動(對烏克蘭的)殖民戰爭」。但德國外交分析家施佩克(Ulrich Speck)在Twitter分析指,普京所言反映在他眼中,作為歐洲大國的法國和德國同樣無關痛癢,這是為何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普京表明只會跟美國商談。
(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