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追星潮效應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掀起追星熱潮,粉絲為偶像明星生日慶祝成為城中熱話。城大2022年1月公布年度「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2021年香港新聞人物榜首5名順序為美國總統拜登、特首林鄭月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國家主席習近平及MIRROR成員姜濤,反映近年香港的追星潮。
成廣告界新寵
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 2022年1月發表報告,2021年香港整體廣告支出錄得294億元,按年升幅29%。MIRROR為「廣告王」,合作品牌逾180個,2021年十大最高廣告開支品牌,有近半數由MIRROR成員推廣。admanGo表示,2021年KOL(意見領袖)品牌內容廣告銷售額大幅上升57%至8.76億元,廣告銷售額最高的十大KOL中,MIRROR成員佔一半,分別為姜濤、盧瀚霆、江𤒹生、陳卓賢及呂爵安。
響應偶像 粉絲行善應援
MIRROR 2021年成立3周年,12成員的歌迷會舉行聯合義賣,扣除開支籌得逾128萬元並捐贈予11間慈善機構,包括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街角浪浪、善寧會等,每間機構平均獲11萬元。姜濤於2022年生日前在社交網呼籲粉絲把應援集資的金錢用來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姜濤香港後援會響應呼籲,於4月30日舉行電車慈善應援,包起全線電車讓市民免費乘坐一日,亦為香港兔唇裂顎協會賣旗日合作推出限量版套裝旗,最終經後援會認捐的總金額達76.6萬元,而認捐限量版套裝旗的總金額約117.5萬元。
歌手炎明熹的香港官方後援會2022年5月透過慈善義賣,扣除活動成本及連同早前捐款結餘後籌得10萬元捐予「香港兒童慈善基金會」,為3至13歲基層兒童於6至8月提供實體或網上課程(包括藝術、學術及成長培訓),助他們在疫情中繼續學習。
衝出香港 提升軟實力
明星廣受歡迎及揚威海外,能增加一地的軟實力。澳門作家及文化評論人李展鵬撰文指出,澳門人近年多迷韓星、追美劇、聽台灣流行曲,聽廣東歌的人愈來愈少,但MIRROR出道後在澳門引起前所未有的追星潮,澳門有咖啡店是應援聚會大本營,全店貼滿「鏡仔」相片,澳門應援團的成員更曾以偶像名義做義工、清潔海灘,以及支援動物保護團體等。
MIRROR成員姜濤獲國際知名雜誌Tatler選為2021年300名「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當中涉及教育界、時裝界、體育界、科技界及演藝界等,姜濤是演藝界中最年輕一位。姜濤並獲美國著名娛樂雜誌Variety評選為「2021年國際突破之星」(International Breakout Stars),一同上榜的國際明星包括Marvel 電影《永恆族》的韓星馬東石及韓劇《魷魚遊戲》的鄭浩妍,姜濤是榜上唯一華人,被形容為香港20年來最耀眼新星。MIRROR另一成員盧瀚霆2021年12月獲韓國樂壇盛事Mnet亞洲音樂大獎(MAMA)頒發最佳亞洲新人獎(華語地區),是香港歌手首奪此獎。
■知識增益
姜濤新歌「反戰」
姜濤2022年4月30日推出歌曲《作品的說話》,MV上架21小時已破百萬次觀看。MV以反戰為主題,在荒廢的商場拍攝,姜濤表示商場代表世界的縮影,MV裏發生的一切,如爭食物、祈禱、爭拗等,都會在有戰爭的地方發生,期望藉此宣揚愛與和平。
門票實名制Q&A
Q:什麼是門票實名制?
A:消費者以實名購買演唱會或活動門票,並於進場時提供身分證明。如亞洲國際博覽館2018年試行「實名保安進場系統」,市民首次購票時須輸入身分證號碼,每人只可買6張票,入場時須持有效身分證明文件。買家購票後仍可轉讓門票,惟須在指定系統轉名,若頻密轉名或被列入「懷疑黃牛」名單。
Q:為何需要門票實名制?
A:現行法例未足以遏止炒賣風氣。大律師陸偉雄表示,現行《公眾娛樂場所條例》只規限街頭炒賣「黃牛飛」,變相令網上炒賣行為不受法律監管;現行法例過時,罰款僅2000元,條例阻嚇明顯不足,建議加入監禁刑罰,以遏止炒賣風氣。
Q:推行門票實名制可能衍生什麼問題?
A:據立法會資料研究組文章,康文署2018年5月於香港管弦樂團久石讓音樂會實行香港首次一次性質的實名制暨抽籤購票安排,發現安排雖有效杜絕炒賣門票,但市民亦無法作一般轉售;市民需為門票額外支付行政費用,並需提早帶同身分證明文件前往會場;此安排亦增加主辦單位的開支。此外,2018年試行實名購票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指出,實名購票在實際操作上需活動主辦機構配合,如入場前檢查、留意保障消費者私隱等。
■模擬試題
1a 指出一項與演唱會門票相關的問題。(1分)
1b 說明可如何加強預防上述問題。(2分)
2 藝人可如何利用其影響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3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試指出兩項推行門票實名制可能面對的問題,並就指出的問題各提出一項建議。(6分)
■參考答案
1a 炒賣演唱會門票。
1b 政府可透過修例及完善法律以遏止炒賣演唱會門票的風氣。根據資料,大律師陸偉雄指出現行《公眾娛樂場所條例》只規限街頭炒賣門票,網上炒賣行為未受法律監管,罰款亦僅2000元,而資料顯示男子組合MIRROR的門票炒價達數千至逾萬元。資料反映炒賣門票潛在利益遠高於罰款,現時法例欠阻嚇力。透過修例,擴闊現行條例的規管範圍並加強罰則,如加入監禁刑罰等,可改善原有法例不足,加強阻嚇力,長遠有助改善炒賣問題。
2 傳播正向價值觀
藝人可利用影響力為社會傳播正向價值觀。根據資料,男子組合MIRROR成員姜濤推出以反戰為主題的音樂錄像,上架21小時已錄得過百萬觀看次數,有助宣揚愛與和平;資料亦反映偶像鼓勵支持者將支持偶像的金錢用於做善事,如歌手炎明熹的香港官方後援會籌得10萬元捐予「香港兒童慈善基金會」,助疫下學童學習等。
推廣公眾利益信息
藝人可利用影響力,協助政府、非政府組織宣傳涉及公眾利益的資訊,如接種疫苗、更換智能身分證等。新冠疫情下不少中外明星透過拍攝宣傳片呼籲市民加強個人衛生,港府亦邀請藝人羅蘭及Uncle Ray呼籲長者接種疫苗。藝人的影響力,有助推廣涉公眾利益的信息。
3 問題1:門票轉售
推行門票實名制,市民或難以轉售門票。根據資料,康文署試行實名制購票安排時,發現有市民並非以炒賣為目的,但無法轉售門票。
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可制定轉售系統及設定限額。資料顯示亞洲國際博覽館試行的實名系統中,市民如有轉售需要可於指定系統內轉名,如轉名次數過於頻密則會被禁止購票。透過制定門票實名制的轉售系統與設定限額,可杜絕炒賣門票問題,同時避免市民的合法權益受損。
問題2:有損消費者權益
門票實名制或有潛在個人資料外泄風險,亦增加消費者進場的時間成本,或使消費者權益受損。根據資料,亞洲國際博覽館2018年指出,實名制實際操作需活動主辦機構配合,如入場前需時檢查、留意保障消費者私隱等。
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可研發手機應用程式配合政策實施。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稱,市民現時進入場地前要掃描疫苗通行證,門票實名制不會增加太多入場時間。市民已習慣使用類似應用程式,故政府可參考疫苗通行證,研發門票實名制手機應用程式,有助縮減入場檢查時間及加強保障市民私隱。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