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視科網裁員「寒冬」 內部招新不停
幾年前,年輕人為高薪與職業前景,爭崩頭擠進「大廠」。提及大廠裁員,許多人聯想到近年外部環境不濟,致使企業盈利受挫,急於削減營運成本。經濟下行、監管打壓、疫情影響、中美磨擦,各式因素似乎成為大廠「人員優化」的顯著誘因。從曾經「人工漲幅跑贏房價」,到如今廣泛裁員縮開支,互聯網業寒冬讓人看得揪心,但事實又真是如此嗎?
正如外界以各種緣由解讀裁員潮,大廠們卻仍沿用「正常優化」來降低關注。實際上,互聯網行業裁人現象一直存在,甚是常見。大裁員過往幾年一輪,似已成周期化慣例,平日少人留意的「柔性裁員」亦不鮮見。裁員是這個行業的常態,「寒冬」很多時只是被用來消解資本裁員用意的口實。
從業者與局外人對行業縮水及裁員的感知有很大差異。不止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儘管外界看來大廠頻裁員,但就內部來說,不少部門卻苦於找不到合適員工。這即是互聯網業的用人現實,外界看來在裁員,但內部招新亦不會停,邊炒人邊請人,去老換新,是寒冬也是春天,背後是資本的盤算。大廠裁員招聘同步的管理邏輯,很大程度取決於行業性質。一方面,中國互聯網業長期處於「應用創新」,而非創新,更多是靠模仿全球互聯網產品生態,以及緊密追隨西方技術發展趨勢而崛起,這決定了整個行業都是通過不斷搬運、不斷擴張、不斷試錯,來找到可提供豐厚盈利的產品項目。因此,業務擴張收縮注定動盪常在,項目立完又撤亦是常態,員工一批又一批聘完又炒即屬正常。
另一方面,互聯網業整體高薪水平,使得大廠長期處在人力供需市場上游,年輕人就業意願高企令其不存在招聘困難,對求職者吸引力與用工話語權都高過其他行業。
因此,即便在高速發展時期,部分大廠都曾大舉擴招與逆向裁員並舉,用熱情高、知識新、負擔少的新人,不斷替換掉惰性強、技能舊、麻煩多的老員工,頻繁更替僱員亦能有效激發留用者的危機意識。故可說,裁人是為更好招人,招人是為更好裁人,背後邏輯都是純粹的「降本增效」,所有操作都是基於利益最大化。
這從今年招聘和求職最受歡迎的行業上,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