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致(zi3) 仕(si6)
【明報專訊】有着平行時空的這城,住着因封區被炒的百姓,以及不少「在家工作」而不太需工作的人;有個斷居民糧就呼籲見諒,但要人看自己情緒的特首;也有着因參與派對辭職的高官、遲遲沒承認涉事的臨退休高官,還有明言不辭任的人大代表。許是精英「惺惺相惜」,官員光顧風月場所、請病假跳舞似乎也不會被炒;換着是古代,熬至退休卻毫不容易。
◆還鄉
官員退休古稱致仕或致政,早可見於《禮記》「七十致政」(七十歲退休)。退休不僅有長俸,衣錦還鄉自然成為家鄉領袖,地方政府施政也要諮詢其意見,原重臣甚至能出入宮廷。不過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七十致政幾乎等於做到死,因而中老年以病退休常見,雖然通常夾雜着避禍、失勢等原因。但也有元代天文官郭守敬請辭被拒而老死於任上,明代首輔李東陽欲避宦禍求去十年耗到劉瑾垮台才獲准,想退也不一定如願。而一直留京奉公未培養家鄉勢力的清官,回鄉亦面對適應難題,即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蒼涼。
◆勒休
時光只解催人老是問題,在動輒得咎的官場活下去更是問題。相比請辭難,更多的是失利者無法不走,如唐玄宗宰相張說攬權納賄、姚崇礙於兒子犯事,明代三代首輔楊廷和抗議帝旨、徐階與高拱互鬥皆被迫致仕,清末袁世凱被宣布有足疾而退隱,奇葩者更有南宋晁說之非議孟子遭勒令退休。失勢與否不免繫於執政者好惡,但站在朝廷的立場,宋代起「逼退」風盛有其無奈:蔭襲與厚祿令冗官成患但申請退休者少,唯有嚴格執行致仕制度以減輕負擔。此後明清定明老疾或無能者可隨時勒令致仕,並把退休年齡推前,亦成為更人治、更方便的鋤異方法。
◆貶官
可體面致仕尚算過得去,我們更熟悉的是黨爭犧牲者屢屢外放僻壤,未等到致仕之齡已客死異鄉,柳宗元死於柳州,蘇軾歿於回京路上,長年流徙的黃庭堅亡於陋宅,是忠直文人的常見結局;楊廷和之子楊慎發配邊疆至死則是頂撞皇帝的典型下場——明明聖賢教的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到了不再貶官的現在,則是問責官常被質疑問了何責,紀律首長頻頻犯聚下覆以「唔可以話見你有鮑魚不如起身走」或以「沒違法」強調沒問題,與內地講求官德查處違反防疫的逾千官員迥然不同。要香港弘揚傳統美德以維護「文化國安」,怕是春秋大夢。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