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中」:三三不盡
【明報專訊】三月,是踏入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充滿生機的月份。在中國文化中,「三」不單是代表了充滿生氣的三月,也是一個備受喜愛的數字呢!
有云「三三不盡,六六無窮」,指事物無窮無盡。怎麼會用到數字三和六呢?這來自中國古代用以趨吉避凶的占卦書《易經》。《易經》雖然用於古時占卦,但因為當中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哲學及宇宙觀,所以被奉為文獻經典。在《易經》流露的哲學思想中,「三」是一個代表生生不息的數字。而在《史記》中,也寫了傳統對數字的獨特觀念:「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意思是數是由一開始,至十為結束,而三是當中的整數。究竟「三」在中華文化中有什麼玄機?
萬物起源於「三」
中國看數字,有時是指數量,有時也用以比喻大自然。老子的《道德經》提及一個很玄妙的大自然觀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中涉及的概念眾說紛紜,而且複雜,簡單來說,「道」是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世界由無到有的過程,先有大自然的存在,再孕育萬物。在創造的過程中,「三」就是能夠讓萬物生生不息的數字。像老子的說法,一男一女結合,然後生下孩子(生命),孩子成長,再繁衍後代,是生生不息的概念呢!
「無三不成幾」
在中華文化中,「三」有生生不息,也有多的意思,當中有不少做人原則、定立標準都與「三」有關:
■考考你
我有多少份功課?
當有人跟你說,「唉,我還有幾份功課未完成」。你認為對方的功課有多少?
A. 1
B. 2
C. 3或多於3
(答案見另文)
俗話說「無三不成幾」,意思是要稱得上「幾」這個概數,至少要達數量「3」才行。如果只有一份功課,會直接說一份,不會說幾份。又例如當人說「我還有幾個月就要考試」,普遍理解是距離三個月以上。據指這個說法出自《西遊記》一句:「事無三不成。」意思是事情如果沒有經過多次嘗試是不會輕易成功的。後來演繹成「無三不成幾」,要達到能稱得上為「幾」的較多數量,一般認為至少有數量「3」呢!
「事不過三」
《西遊記》中還有一句,現在人也常說的,就是「事不過三」,意思是同樣的事不能重複三次。人總有犯錯的時候,重要的是改正。改正後理論上不會再犯,要是犯同樣的錯誤兩次,尚且還能接受,但如果到了第三次,就容易被視為無心改過了!後世也說「事不過三」,即是已經給了你三次改過的機會。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裏的「三」不是指實際的數量,而是約數,意思是當幾個人走在一起,「老師」就會出現!孔子認為只要多和別人交流、觀察他人言行,我們總會發現可從某人身上找到值得學習之處,他們都可成為自己的老師。這裏的「老師」,不只限好的一面,如果同行的人有壞的一面,也可「學習」,因為我們可以選擇跟隨對方好的方面,至於對方的壞行為,則可以是反面的教材,警惕自己要慢慢修正。
三思而後行
孔子的學生季文子,為人謹慎,每次行動前都會先思考三次,衍生出成語「三思後行」,意指行動前要謹慎思考。不過孔子卻認為,季文子的個性過於謹慎,擔心他思量太多反而失去行動力,於是告訴他凡事想一遍、再多想一遍,借鑑前人經驗便可行動。
■想一想
思考與行動何者重要?為什麼?
■小遊戲
用數字來猜成語
以下每組數字都表示一個成語,你能把它們都答對嗎?
(1) 333、55555
(2) 33、22
(3) 1+2+3
(答案見另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