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日常:浮沙談
【明報專訊】在這樣冷峻與灰濛的日子,憂慮着明天時鐘的秒針能否繼續運行,如果我們此刻談一場人生計劃,是否只是浮沙上的屋子?但浮沙上的屋子都是屋子,那天晚上他這樣告訴我。
我始終沒有正式看到他的樣貌,那天黃昏,我趕往一個朋友的暖屋派對,踏進他整潔的車廂時,腦中還一直纏繞着廁所漏水的事情,然後他很自然地打開了對話。從屯門到九龍灣的一段車程,天色從光到暗,下車的時候已經全黑了,我好像以快鏡的速度走訪了他的人生。
這名年輕的司機,本來是外展社工,晚上到社區幫助青少年。在前兩年因為種種原因退下職務,留在家中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現在重新開始工作,他說當的士司機讓他重拾一種自由的感覺,他全租了兩更,喜歡什麼時候開車就開車,方便照顧家庭,又有自己的時間。他高興地告許我,他的太太還是社工,在屯門一所學校工作,之前更在屯門生活。我隨着他的說話想像兩個年輕的社工,他們在課室裏熱烈地討論功課,然後晚上肩碰肩鑽進香港的大街小巷。他們原本的生活應該是這樣。
天色逐漸轉暗,路有點塞,他轉問我一些移民的事情、不同國家的要求,我把身邊朋友的經驗與他分享,他說要計劃將來的生活,語氣聽不到傷感,好像總會有一些好事在轉角等着他。下車前,我問他會再做社工嗎?他帶點猶疑說「或者會」。我在一處較僻靜的地方下了車,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地點。站在冷清的大排檔前等待朋友來接我,感到香港的夜晚變得很陌生。當我與朋友聯絡上後,我發現他的的士還停在那裏,直至過了大概五分鐘才離開,我想他是要肯定我沒有找錯地方才奔往下一站。我看着他的車駛過沒有生氣的街道,他自己可能不知道,其實他還是一個外展社工,照顧在黑暗裏摸索的人,的士司機只是外貌而已。
那個晚上,朋友給我們看他新居的木書櫃,那些他收藏多年的書,終於能走進幸福與優雅的家,一種對新生活的期盼。在深夜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到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點點人生計劃,小如今天要聽什麼音樂、看什麼書;大如搬新居、找新工,甚至是離開一個地方。那名年輕的司機大概就是活在這種不斷的期盼中,讓浮沙般的日子也感到實在。
◆黃淑嫻: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賴恩慈: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
文:黃淑嫻
圖及圖說:賴恩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