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拆解:可行性≠成效
【明報專訊】「可行性」和「成效」,經常被老師用作日常議題教學的分析及切入點,也是同學面對校內測考及文憑試題目中常用的分析途徑,情理上大家應該熟悉無比。但可惜的是,不少同學誤以為兩者份屬同質,混為一談,將「成效」的概念用作解說「可行性」(反之亦然)。這是常見而不應干犯的邏輯錯誤,「可行性」絕對不同於「成效」。◆
一、何為「可行性」∕如何量度「可行性」?
評估一件事情或做法是否可行,需要衡量相關的「條件」是否已經具備。這裏所指的「條件」,一般是指3類可以被量化的項目:
.已有資源:
特別是財政資源(如政府的資源投放)、地理資源(如是否具備適合的選址、土地供應是否充分等)、人事資源(如是否擁有足夠的相關專門人員或機構)及技術資源(是否具備相關的專門技術)
.未來資源:
即指此刻仍未臻完善,但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夠滿足需要
.認受性:即相關持份者的取態支持與否 ◆
二、何為「成效」∕如何量度「成效」?
評估一件事情或做法是否有效,則牽涉一些關於對「結果的預測」:
.有否切中問題的核心?
.能否紓緩改善或逆轉解決過去的弊病,甚至帶來一番新氣象?抑或進展不大,毫無建樹,甚或更加惡化?
.效益的計算,即資源的花費與投放是否值得?
.代價,即會否有負面影響?這些負面的影響是否在可控可承擔的範圍內?
示例
可用例子俯拾皆是,就以日常生活作例,幫助大家清楚分辨「可行性」和「成效」之間的區別:
情景一:「家長透過安排補習以提升子女的學業成績,是否可行?」
情景二:「家長透過安排補習以提升子女的學業成績,是否有效?」
在情景一裏,家長只要具備相應的資源,即子女補習及其相關費用,以及子女願意額外補習,事情即屬可行;然而,家長願意花費金錢,子女亦願意補習,與子女的學業成績能否提升,兩者則無任何邏輯關係,是與「成效」相關。固然在某些個案中,子女補習後成績確有進步,不過同樣會有不少子女即使補習,成績仍不甚了了,皆因父母捨得花錢安排子女補習,並不代表子女的成績會有提升;即使提升,亦不一定與補習存在必然關係,尤其是補習見效與否,並不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花錢,反而更有可能是取決於子女出席補習班的心態(為了敷衍父母,還是有發奮的熱誠?),以及需判辨子女學習問題的癥結(慵懶散漫的學習態度,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等因素。
「可行性」與「成效」是兩項截然不同的概念。有些建議舉措可行,但不一定有效;反過來說,也會有些具有成效的提議,但未必可行。
文: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教師 張兆聰
[通通識 第7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