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本港運動發展政策及挑戰
【明報專訊】香港政府發展運動的政策為普及化、精英化及盛事化,2021/22年度的預算開支分別為54.39億、9.09億及2.27億元。其中普及化是鼓勵市民參與運動以培養健康的生活模式;精英化目的為支援精英運動員;盛事化則為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體壇盛事中心的地位。
精英資助評核計劃及資助
政府根據「精英資助評核計劃」為體育項目提供資助,分A*級、A級及B級,評分準則主要以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計算。A*、A 級項目可獲一名總教練為首的專責教練團隊及全面的運動科學和醫療支援,亦提供「精英訓練資助」(每月現金資助)予運動員。A*級項目為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及滑浪風帆,有關項目可獲額外資助。
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的撥款是香港體育學院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20年度體院79%的支出用於精英運動員培訓計劃及對精英運動員的直接財政資助。
.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撥款(圖)
.全職運動員數目(圖)
.2020/21年度體院學院開支預算(表)
.2021/22年度精英運動員培訓計劃資助金額預算(表)
◆本地運動發展面對的挑戰
挑戰 1
只重精英項目?
現時精英運動員與非精英運動員所獲的資源相距極遠,政府精英運動項目的資助以成績為本,運動員在國際賽表現愈好,獲得評級愈高,資助亦愈多。反之,若不能維持成績,項目會被降級,甚至失去政府資助。一些不被納入精英系統的項目,運動員的培訓、器材等要由運動員自行負擔,部分項目(如足球)雖有龐大群眾參與基礎,但由於國際賽成績不佳,只能獲得有限資助,不少二三線運動員因缺乏支援而不得不放棄運動生涯。
民政事務局體育專員楊德強2021年8月9日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政府並非只支持取得獎牌的運動項目,過往多年政府對各體育總會有恆常資助,目前有60個體育總會獲康文署資助,有20個表現較好的項目獲納入體院的精英培訓制度。政府亦將全面檢視精英培訓制度門檻需否調整,但強調門檻一定不可太低,亦會就需否調整計分制諮詢體院、運動員教練及體育總會。
挑戰 2
運動員訓練與設施不足
體院主席林大輝在港台《千禧年代》稱,體院與其他國際一流訓練和比賽場地有較大差距。他以劍擊館為例,現時劍擊館只有15條賽道,同時容納最多30人訓練,但目前本港精英劍擊運動員已逾30人,加上賽道之間狹窄,不敷應用,地板損壞時僅用膠紙修補。此外,目前本港有500多名全職運動員,但體院僅有約440宿位,部分需兩至三人同房,預計隨茪竷韭ㄓ氶A未來有更多全職運動員加入,體院容量已現樽頸,興建新大樓迫切。
出戰東奧羽毛球混雙項目的謝影雪表示,對於年紀較大或有傷患的運動員,物理治療十分重要,但體院的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不足,形容每次開放預約「好似要搶咁」,若未能預約會擔心缺乏治療。她亦希望政府在科研上投放更多資源,協助球隊分析賽事。
民政事務局2021年8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披露體院新大樓設計,新大樓高3層,將提供兩個全新的訓練場,以及5個與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相關的中心等。當局表示會爭取在今屆立法會10月底休會前申請撥款,預計於2024年中建成新設施大樓,2025年中完成翻修綜合體育館騰空的部分。
挑戰 3
全職運動員薪酬低
目前屬體院A級精英項目或「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的精英運動員,可按全職/兼職運動員身分獲精英訓練資助(現金支援),資助金額分精英甲+、精英甲、精英乙+、精英乙、精英丙及成年隊6個類別。當中精英甲+運動員需於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中取得獎牌;即使獲奧運會決賽周的參賽資格、沒有任何獎牌則可能屬丙級。據2021/2022年度精英訓練資助評核準則,屬奧運項目、「精英甲+」的全職運動員每月可獲標準資助41,030元,而非精英運動員、屬成年隊的全職運動員每月標準資助為7130元。獲資助的全職運動員不得全職工作或修讀全日制課程。
港隊劍擊選手張小倫表示,要吸引更多人成為全職運動員,薪酬是重要一環,他憶述自己首兩年轉為全職運動員時,月薪僅2930元,期望政府可改善全職運動員起薪點,提供進修機會或退役後安排等,體院主席林大輝後回應指,張小倫2005年以兼職身分加入體院,成為青少年A級運動員,他每月津貼額是2800元,當時劍擊項目亦未成為精英A級體育項目。。港隊競走代表程小雅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她2019年奪亞錦賽銅牌,獲乙+級26,000元月薪;2021年程代表香港出戰東奧,未有奪牌下跌回丙級,月薪跌至11,520元。程小雅慨嘆,雖然體院負責她交通、住宿及膳食開支,但她亦有家庭及其他開支。
挑戰 4
基層培訓與教育
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鍾伯光認為要加強基層體育發展。他舉例,不少體育培訓都在學校、俱樂部和私人培訓等層面,但這些團體租場困難,政府應在各區提供足夠空間讓俱樂部發展,如提供稅務優惠等,鼓勵業主以相宜租金租出場地。目前8所資助大學有為運動員提供相應支援,以助運動員雙線發展。鍾指出,政府應增加大學體育相關學科的學額,包括設額外學額鼓勵大學錄取精英運動員。現時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體育相關學科每年學額共約80個,若要將體育發展成產業,學額應最少增一倍。
挑戰 5
青少年運動員發展阻礙
本港全職運動員發展前景不穩,家長或未必願意子女成為全職運動員。南華會前游泳教練黃文凱說,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泳手體質不比西方人差,但不少家長在子女到了某個年紀,便要他們放棄習泳、專心讀書,形容這在香港似是必然的事。游泳教練Michael Fasching表示,香港學生面對沉重學業壓力,成為習泳阻力。他說香港與頂級游泳國家的分別是缺乏長遠運動員發展、視野,不少家長視游泳為進入Band 1(第一組別)學校的途徑,他認為家長和泳手都應改變思維及有更多耐性。
如何發掘人才?
浸大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政府應重點思考如何尋找運動員,形容現時單車項目「並沒有另一個李慧詩」,體操在石偉雄後亦將「斷層」。他說本港青少年較少運動固然是其中一個難找運動員的因素,但學校行政配合亦重要,並非很多中學能如林大輝中學般為年輕運動員提供彈性課程,呼籲政府要跨部門、長遠規劃體育政策。
東京奧運空手道女子個人形項目摘銅港將劉慕裳指出,人才需趁早發掘及自小培育,她一直希望中小學有正式的空手道學界比賽,因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可參加的比賽很有限,多些比賽可讓兒童和青少年更有動力。在東奧奪得女子乒乓球團體賽銅牌的蘇慧音亦稱,對乒乓球而言,學界比賽亦有重要價值,不少球手都是藉學界比賽準備自己,對培育接班人有幫助。
◆知識增益
體育產業化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認為應從產業化角度投資體育發展,運動科研幫助日益重要。他稱體院的運動科研很好,亦有與不同院校合作以科研提升港隊實力,惟資源有限,僅精英運動員可享用成果,認為政府應更認真研究如何支持運動科研。霍認為,運動科研除器材外,亦包括醫學治療、醫學心理等,香港可與國家隊多交流、學習,將運動科研產業化。此外,他亦期望政府成立「文化體育旅遊局」,利用三者協同效應突顯香港軟實力,認為體育旅遊亦是世界潮流,結合發展亦可令本港旅遊業發展新篇章。
■模擬試題
(1) 解釋香港全職運動員面對的兩個挑戰。
(2) 「精英運動員培訓計劃有效吸引更多運動員投身全職訓練。」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提出一項同意及一項反對該聲稱的理據。
(3) 「為發展體育,政府應優先將資源投放於運動科技研究。」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運動產業(sports industry)
文字/整理:何展鵬
圖:資料圖片
[通通識 第7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