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臨近台灣大選,陳同佳自首成為風眼——表面糾纏法律,實則是「一個中國」的政治問題,變成藍綠角力場。逃犯就法律而言固然是惡的存在,但歷史上華麗轉身者並不罕見——除了《水滸傳》的文學美化,還有不少名臣與名神。 宰相 吳起 軍事上與兵聖孫武齊名,政治上主持變法令楚國成為當世最強,吳起是罕有兵政皆擅的奇才,私德卻頗受詬病。早年殺了恥笑自己的三十多人後逃離衛國,又殺妻以換取國君信任,但受國君猜忌即逃走,先後轉投魯、魏、楚,終獲楚國拜相登上仕途高峰,卻被不滿變法的貴族殺死。逃至他國後拜相的還有范雎,本被魏國視為間諜施以酷刑,機緣巧合下被秦使救出逃往秦國,訂立遠交近攻策略,是秦滅六國的關鍵之一。能容許逃亡者翻身,前提是戰國為大國博弈的亂世,國君樂於搶走敵國人才,也因此同時有大量投機者存在。 神祇 關羽 近年最受關注的古人大抵是關公,其忠義形象眷顧職場、商賈、學問等多個領域,堪稱民間宗教的公關。但按正史記述,他遇見劉備時本是亡命之徒,原因未詳;後世「腦補」為殺家鄉惡霸(如《三國演義》),民間傳說更為惡霸賦予「呂熊」之名。事實上當重視道德的宋代奉關羽為王起,各代即不斷加封,徹底洗白,近代民間宗教甚至說他已登上玉帝寶座。同屬神祇的逃犯還有潮神伍子胥,但身世悲慘得多:父、兄受權鬥牽連被殺,僅餘伍子胥因哥哥生前勸說保命而逃亡,歷盡艱苦投奔吳國成為大將,率兵破楚為父兄報仇。 偉人 孫中山 現在被不少華人尊為國父,孫中山在清朝卻是知名通緝犯——不停策劃顛覆國家,長期流亡海外,換作現今恐怕會被政權視為恐怖分子(支持者當然認為革命無罪)。不光是他,不少革命黨人甚至維新派都顛沛流離,把日本當成活動基地,「孫中山」正是來自在日本時的化名「中山樵」。雖然自身多次起事未成,反清夙願終由偶然的武昌起義完成,當然在思想家看來這也是必然:在那躁動的年代,若沒有真正改革,無盡的起事終究拖垮政權。但縱使帝制被推翻,理想中的共和政體卻未成真,討伐袁世凱失敗後的孫中山還是過茯y亡生活。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17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