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權」學校也在摸索角色
【明報專訊】隨虓U來愈多學生參與反修例運動,嶺大學者袁瑋熙形容,一向被視為「父權」形象的學校,也不斷學習如何處理;而近日的理大事件,中學校長更充當重要的中間人角色,令18歲以下的學生可在不被即場拘捕下離開理大校園。
理大事件 中學校長當中間人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先後發生激烈的警民衝突,袁瑋熙說大學成為戰場只是一個偶然。有別於中大本身有很強的網絡,校內的高層、學者、校友很快組成並介入事件,充當中間人角色,而理大的管理層似乎未能做到,反而是中學校長會擔當了這角色。
袁瑋熙回望運動的初期,認為中學管理層的打壓很厲害,結果惹來學生反感,標籤校長或個別教師是「衰人」。後來學校學懂了給學生空間,他留意到有中學不容許學生戴黑色口罩,老師會給學生外科口罩,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出現磋商、妥協,「這絕對是好事,同學是非常欣賞,認為老師雖然幫學校,但會站在學生的角度」。
袁瑋熙說學生也會想,既然學校給他們空間,他們都要守一些規則,「有學生與學校約法三章,如果出事、影響學校聲譽便不做(反修例相關的活動)」。
學生角度出發 減少對立
袁瑋熙也發現,反修例為很多中學生的人生抉擇帶來巨大轉變,「有能力的中學生想去外國讀書,說要讀政治,但又擔心畢業沒有工作,甚至可說出是哪一件事令他改變。亦有天水圍的中學生跟我說,他本來想做警察,現在想讀法律,因為可為民請命」。
(Reboot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