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蝗蟲催生脫貧新產業
【明報專訊】剪去翅膀,清水洗凈,起鍋燒油,油溫滾燙時入鍋炸至顏色由褐變紅,再輔以調料入味,隨後起鍋裝盤,一道酥脆可口的油炸蝗蟲就做好了。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眾歷來有吃蝗蟲傳統。黔東南州黃平縣萬豐村村支書袁金華說,「每年收玉米的時候,我們這堛漣囓螺ㄦ|去捉野生蝗蟲,一些村民能賣幾千塊錢。」
據新華社報道,炸好的蝗蟲外殼酥脆,內堻n綿,富含蛋白質。對於到苗嶺侗鄉的遊客來說,這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而在袁金華眼中,蹦蹦跳跳的蝗蟲不僅是一道美食,還是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蝗蟲生存溫度在25℃至45℃之間,由於氣候原因,野生蝗蟲每年最多只能捕捉兩批。為了提高產量,頭腦靈活的袁金華開始利用大棚規模化養殖蝗蟲。
袁金華算了一筆帳:一個9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能養四茬蝗蟲,大約400斤,按市價每斤40元(人民幣·下同)計算,一個大棚每年毛收入1.6萬元,利潤約六、七千元,一畝地一年凈利潤超過3萬元,畝產值高於其他傳統產業。
2018年,萬豐村爭取到110.8萬元扶貧資金,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蝗蟲養殖合作社,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財政扶貧資金2萬元入股,逐年遞增分紅比例。「項目共覆蓋了貧困戶56戶175人。」袁金華指出。
目前,萬豐村共搭建了80個大棚,部分採光好的大棚用來養殖蝗蟲,剩下的則用來種植蝗蟲的口糧——墨西哥玉米草。
產業和規模有了,袁金華開始琢磨怎麼把蝗蟲賣出去。他不斷到周邊縣市的餐館讓人免費品嘗、介紹烹飪方法,如今這道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已經端上了愈來愈多的餐桌,一項新的扶貧產業也漸漸發展起來。
「去年6月份到現在一共收了四茬蝗蟲,總收入有50多萬元。」
袁金華表示,合作社將拿出一部分收入給貧困戶分紅,「每戶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分紅比例是逐年增加的,以後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