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數周反修例抗爭行動不斷,港人瀰漫愁緒,有精神科醫生及學者指出,如情緒問題達到三大指標,或患上抑鬱症,須盡早求助;而若感到壓力大,應避免收看24小時新聞台及社交媒體。
另外,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忠告父母,勿「每句都say no」,要聆聽子女心聲及令他們感受到關心。
倘感壓力 應避看24小時新聞台
葉兆輝說,近日社會氣氛沉重,對於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形容社會已出現「精神健康疫症」,葉認為每人都可減慢「疫症」傳播。他解釋,一方面需承認自己不開心,主動求助;另一方面應減少在社交平台發放時事消息,讓大家休息片刻,避免資訊疲勞轟炸,滲透負面情緒。
另外,葉兆輝說,在反修例議題上,父母和子女或意見不同,但認為「不要將社區戰場帶回家」。他明白身為父母會擔心子女安全,可能不准他們外出,「但子女一定聽唔落,要嘗試不要每句都say no,讓他們表達意見」。他呼籲父母即使不認同子女立場,亦應聆聽,讓他們感到有人關心,而家是一個可休息的地方;否則子女只會逃避家庭,走進社區,形成惡性循環。
留意3個情G 醫生:倘全中需求助專家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H副教授張鰫v表示,社會近來醞釀負面氛圍,市民需更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他指常見的疑似抑鬱症徵狀包括情緒低落或暴躁、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失眠、思想負面、有輕生念頭,若徵狀持續逾兩周、惡化、影響到日常生活,有這三大情G,代表可能已患上抑鬱症,需盡早求助專業人士,而抑鬱症是導致自殺的最重要因素。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市民關心時事,同時要留意精神健康,如感到壓力大,應避免收看24小時新聞台,以減少畫面上重複的衝擊,另應減少瀏覽社交媒體。
促進情緒健康貼士
˙社會議題不斷,或衝擊個人價值觀,有情緒及壓力是正常的,要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
˙關心時事之餘,亦應關注心理健康,留意情緒有否因為過度壓力而出問題
˙與身邊的人談論時事,或持不同立場,雙方不宜硬碰,應多聆聽對方感受
˙留意自己有否情緒低迷,如持續低落或暴躁、失去動力和興趣、失眠、食慾不振等,應向身邊人傾訴
˙若徵狀持續、惡化、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患上抑鬱症,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及治療
資料來源: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新生精神康復會臨H心理學家鄧亮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