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環保署公布2017年香港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各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按年減少2.4%至9%不等,惟公用發電排放可吸入懸浮粒子(RSP)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不跌反升,抵消其他排放源如水上運輸的減排成效。有學者分析,兩電未來幾年會減少燃煤、增加燃氣發電比例,以進一步減少排放,料電費會上升,惟最終要視乎天然氣巿場的變化。
水上運輸跌幅較顯著
環保署昨公布,2017年本港幾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告下跌,當中以水上運輸排放跌幅較顯著,例如可損害心肺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及微細懸浮粒子,分別較2016年減少16.4%及14.2%;不過,公用發電排放量錄得連續兩年上升(見圖),當中可吸入懸浮粒子於2017年排放630公噸,較2015年上升8.6%,同期微細懸浮粒子亦上升6.7%。由於公用發電是主要的排放源之一,故排放量上升,抵消了整體排放量下降。
4年後始有新機組 料空氣續受影響
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表示,兩電需時淘汰燃煤機組,過去幾年排放表現仍受燃煤發電影響,而未來幾年兩電正興建燃氣新機組,亦難大增燃氣比例,中電最快到2023年才會有新機組落成,料未來幾年本港空氣質素仍受燃煤發電排放影響,而增加燃氣發電比例,預料電費會上升。他又稱,近年國際天然氣市場急速變化,氣價與油價脫u,本港長遠增加燃氣發電,電費未必持續攀升。
道路VOC續不變 環團批減排力弱
健康空氣行動高級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指出,昨日公布的排放清單中,道路運輸排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連續3年不變(2015至2017),反映政府這方面的減排力度不足。他稱電單車是本地車輛排放VOC的主要源頭,政府應加大力度針對該車種減排。資料顯示,全港約有5萬部電單車,佔車總數約7%,但排放的VOC量佔整體車輛排放的65%。
中電解釋,2017年使用的環保煤,產生的懸浮粒子排放量輕微較高,但二氧化硫排放量相對較低,整體符合質量及法例要求。發言人稱,政府已提出在2020年起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減低碳排放及應對氣候變化,有關排放量會進一步減低。
港燈發言人表示,港燈2017年的可吸懸浮粒子量按年減3%,而港燈在正興建的3台新機組分別於2020、2022及2023年落成,取代5台燃煤機組和一台老化的燃氣機組,有助減少排放。
珠三角污染改善 臭氧濃度仍高企
另外,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昨發布2018年監測報告,錄得幾種主要污染物持續改善,惟影響能見度的臭氧濃度年均值(每立方米58微克)仍高企,與2017、2011年一樣,為2006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區內的光化學污染尚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