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醫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病人存活率僅2.3%,低於外國的5%至10%,原因未明。有急症科醫生促港府仿效外國,成立「院外心臟驟停數據庫」,統合病人由發病到急救的數十項數據,以研究急救流程弱點,再推行改善措施。 收集病人病發到急救數據 屯門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雷俊達表示,本港心臟病、大動脈撕裂、腦出血等引起的心臟驟停個案每年達5000宗,但存活率僅2.3%,需要改善。雷俊達促港府仿效歐美澳等地,建立心臟驟停數據庫,包括記錄心臟驟停患者病發時間、被人發現時間、入院前獲什麼急救、何時送到急症室等數十項重要數據,讓研究人員找出心臟驟停急救流程弱點,再推措施改善存活率。 雷俊達引述10多年前日本成立院外心臟驟停數據庫後,從數據發現病人入院前較少機會獲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急救,政府遂展開全國運動,包括增加儀器、增加使用有關儀器的國民教育,5年間心臟驟停病人存活率由1.6%增至4.3%。雷促政府牽頭,把消防處病人入院前數據和醫管局院內數據合併,實踐改善心臟驟停存活率的第一步。上述分析已於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