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調查:四成青年休息後內疚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青少年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突破機構於2018年10月至12月展開「逆休息文化與青少年倦怠」研究,訪問10至29歲的人,成功收回1221份問卷,當中53.4%為中學生。機構於2019年5月15日公布結果,指出約44%受訪青少年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同時約43%未完成工作不敢休息或玩,亦有約39.5%休息後會感內疚,處於怯於或抗拒休息的「逆休息」(Anti-rest)狀態。機構稱,結果反映青少年視休息為次要,在追求效率的香港社會,休息會被標籤成懶惰、弱者的表現,反成壓力來源,機構認為需改變扭曲的價值觀。
受訪青少年平均日睡6.6小時
根據突破機構,休息之目的是透過遠離日常工作來放鬆身心,睡眠是休息的一種,也可以是休閒玩樂(如打機、閱讀),甚至是無所事事。該機構的高級心理輔導員廖暉清點出,休閒玩樂有助鬆弛大腦神經,增添快樂感及紓緩情緒,恰當的休息觀有助青少年身心靈健康發展。
不過,在「逆休息」狀態下,縱青少年有機會休息,亦未能享受休息帶來的減壓效果。研究亦顯示,受訪青少年每日平均睡6.6小時,較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的低至少兩小時。
重視子女 不應與成績掛u
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稱,青少年認為在有條件下才能休息,這種「逆休息」想法或源於社會功能主義和競爭文化,令青少年覺得「社會是汰弱留強,相信社會要見到有效果,或以學業成績論成敗」,導致他們不時質疑自己應否休息。
廖暉清建議,父母對子女的重視不應與成績或成就掛u,「如果在家中,青少年不用說要做到些什麼,或考到第一名,或什麼成就,(父母)依然是這樣疼愛和重視他們,青少年真的不用(逼自己不休息)」。
◆知識增益
港生學業倦怠情G
突破機構上述的調查也顯示青少年有倦怠(burnout)傾向,達2.9分(5分最嚴重);認同過去「頗多」時候出現「應付學業/工作使我身心俱疲」感覺的受訪者有30.3%,13.7%「經常」有此感覺。身心疲倦影響學習或工作效率,突破機構亦指出,過往不少學術研究指出倦怠會形成抑鬱。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2018年9月發表針對全港約7500名中學生的抑鬱焦慮狀G調查結果亦顯示,不少中學生出現「學業倦怠」(academic burnout),主要表現為因過高的學業要求而產生的疲勞感或耗竭感(exhaustion),以及把自己從學習環境中抽離、對學業抱不認同亦不投入的冷淡態度或疏離感。分析顯示,倦怠感愈強,抑鬱徵狀愈嚴重。
.青少年「逆休息」與精神健康(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圖中突破機構人員手持兩句標語如何反映社會價值觀扭曲。
解題
•圖片題,先從圖片中找出題目指涉的物件或言論
•引用資料解釋兩句標語背後所指,以及當中反映了哪些扭曲的價值觀
答題示意圖
關鍵字:價值觀(圖)
◆延伸回應題
(2) 你是否同意「中學生承受巨大學業壓力的情G可以避免?」一說?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意見。
解題
立場須清晰,不論「同意」(可避免)或「不同意」(不可避免),均須提出另一立場的論據,並作駁論
答題示意圖
關鍵字:是否同意(圖)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