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修復200日 樂山大佛「出關」
除苔霉護胸腹 披「電子防護衣」
【明報專訊】四川著名景點及重要文物樂山大佛前日完成修復工程,重新開放。經過今次長達200天的「閉關體檢」,樂山大佛臉部出現的地衣、苔蘚、霉菌等生物病害已經清除乾淨;胸腹部的裂開風險也已排除,胸腹部生物病害受到有效控制。同時還給大佛披上「電子防護衣」,能有效的保護大佛。
中新社報道,樂山大佛開鑿於唐朝開元初年,即公元713年,歷時90年建成,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不過,因長年暴露在自然環境下,大佛受到侵蝕,極易出現風化、滲水等病害。去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啟動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這是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第12次大佛本體保護工程,之前在宋朝和民國時期分別修復過2次和3次。
世上最高大佛像 飽受風化侵蝕
樂山大佛勘測維護項目負責人、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公司文保中心副主任孫博表示,今次查清了大佛整體病害類型,包括風化、水害(滲水、降水、凝結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蝕、佛身小型片狀或塊狀岩石發育脫落、後期修繕材料空鼓、開裂、脫落等。
「體檢」期間,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首次採用光纖監測系統和螢光碳點示蹤法等高科技,對大佛開裂殘損區域的植被清理,並加固部分區域,及修復墊層和面層等。
毛巾加蒸氣「面部護理」
其中光纖監測系統就像披在樂山大佛身上的「電子防護衣」,可長期有效地採集位移、滲壓、溫濕度等監測資料,以便對大佛進行更好的保護。
孫博指出,遊客之前看到大佛的「花臉」是地衣、苔蘚、霉菌等生物病害所致,植物在修復層裂隙處滋長,加速修繕層起鼓、開裂、失穩,因此樂山大佛也需要「去角質」,專業人員會用「毛巾加蒸氣」的方式,達到對其表面清潔和保護的作用。
孫博說,此次還使用無人機航測技術對樂山大佛整體進行測繪,並用3D激光掃瞄等手段對重點區域進行測繪,從而進行分析和判斷。為了更好的保護大佛,前日樂山大佛日常保養維護隊正式成立,首批隊員共有10人,由管委會工作人員及參加過大佛維護工作的人員組成,隊長楊天宇說,未來維護隊將負責大佛周邊垃圾清理、大佛臉部清潔保養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