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2009年推出長者醫療券,10年間醫療券不斷「加碼」,最新預算達一年42億元,中大研究發現,醫療券製造醫療服務需求,推出後病人使用公立醫院服務的比例不跌反升,由73%增至78%,有違輔助公營醫療服務的政策原意。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楊永強認為,這是由於醫療券設計出了問題,促政府檢視。 特首林鄭月娥1月中已在立法會開腔批評醫療券未達原本作用,甚至適得其反,難分流醫院和急症室服務,要求食衛局全面檢討。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已將檢討研究提交港府參考,該院於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分別以問卷訪問了約970名長者並取得其醫療券和公立醫院使用紀錄、隨機電話訪問約500名市民,以及邀請醫療服務提供者參與聚焦小組和邀請政策制定者講解。 僅9%用於預防 5%用於康復治療 研究發現,受訪長者於2015年的醫療券交易主要用於治理偶發的急性症狀,佔58%,其次是28%監察和跟進長期病、9%預防和5%康復治療。整體而言,只有50%受訪者認為醫療券金額足夠。 研究發現,不論是否醫療券使用者,2009至2015年間數據顯示,受訪長者每年到普通科門診求診次數介乎2.7至3.3,反映醫療券無助紓緩公營普通科門診的壓力。研究又指出,在使用醫療券前約73%受訪長者會使用公營醫療體系,使用醫療券後升至78%;會使用私營醫療的長者則由71%升至80%,反映醫療券提升了私營醫療服務的使用,但無助減低公院用量。 楊:應重新設計達政策目標 楊永強相信,醫療券製造新需求,如長者視力模糊,有了醫療券才會做眼科檢查和配眼鏡,無助疏導公院用量;而且長者認為醫療券金額不足,不願用作慢性病護理。楊又認為,醫療券使用彈性高,但長者在多達10個醫療專業中難自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服務。「醫療券設計得(用途)太闊,要控制就很難,也難定收費上限,醫療券產生了這麼多問題是設計上出現問題,當初忽略了深入研究才推出醫療券,希望政府檢視醫療券的設計。」 楊說,要確保醫療券可持續推行,應重新設計計劃以達至政策目標,包括進一步鼓勵慢性病篩查和管理。他認為,要在目前的醫療券加使用限制會面對困難,建議日後增加金額時限制該筆金額,如只能用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亦應將一筆醫療券金額撥為慢性病管理專用,再教育大眾患上慢性病時應做哪幾項護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