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整形外科權威羅慧夫醫師因年紀老邁、心肺衰竭,12月3日凌晨3時在美國離世,享壽91歲。羅慧夫於1959年到台,因有感顱顏手術的不足,投入顱顏外科的領域,帶來許多貢獻,期間也將建立起的顱顏照護模式,推廣至國外,為台灣在國際上增添光彩。 蔡英文總統昨在臉書表示,把台灣當做家鄉來愛護的羅慧夫醫師是永遠的台灣人,「謝謝你為我們付出的這一切」。 1959年,羅慧夫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到台,1960年開始擔任馬偕醫院院長,1976年轉任長庚醫院院長,1999年退休返美。羅慧夫為台灣貢獻許多「第一」,如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加護病房、山地巡迴醫療車、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燙傷中心及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等醫療防治機構。 「看到台灣很多唇顎裂,沒做得很好,他(羅慧夫)就回美國進修整形外科。」羅慧夫的第一位住院醫師,長庚決策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陳昱瑞表示,台灣當時的顱顏手術不多,看見台灣的需要後,羅專心投入這個領域。 羅慧夫1989年成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至今協助超過3萬名貧困顱顏患者獲得醫療補助,超過5萬人獲得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另輔導成立超過20個海外顱顏中心及團隊,將顱顏照護的模式複製到有需要的國家。「他(羅慧夫)的團隊治療概念,強調的是一起治療,而非一個人做秀,」陳昱瑞透露,羅慧夫曾遇到從中南部遠道而來的病患,因耳朵積水需轉診至耳鼻喉科,為讓他們方便,一通電話就把耳鼻喉科預約好,以免掛號時間太長,過於勞累。 羅慧夫離世時,陳昱瑞即收到他女兒寄來的信,信中透露羅慧夫約10天前逐漸不能吞嚥,家人當時已做好心理準備。過去每當兒女離家念書、出遠門,全家都會手牽手、抱在一起禱告,期盼在新的地方得到上帝的照顧;羅慧夫離世的前一晚,全家也照慣例牽手祈禱。 羅慧夫醫療奉獻40年,義診足[遍台灣與世界各地。晚年的他苦於帕金森氏症,無法負荷長途旅行疲累,2013年最後一次回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