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廢塑膠回收率偏低,當中較具回收價值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酯)膠樽回收率於2016年跌至8.5%,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參考外國技術,為本港回收業界度身訂做智能膠樽分揀系統,利用「近紅外線光譜」原理自動為膠樽分類,準確度達95%,可節省三分之二人手,系統成本亦只是外國貨約一半,每部約60萬至70萬元。 生產力局開發 採近紅外線傳感 生產力促進局汽車及電子部副總經理蘇文傑稱,智能膠樽分類系統於2015年完成開發,至近期接獲較多回收界查詢,認為與政府推動乾淨回收及設立基金資助業界購買回收設施有關。生產力局會授權機械供應商生產該系統,為業界提供低成本及快速的塑膠分類方法。 蘇說,外國應用「近紅外線光譜」原理自動為膠樽分類多年,技術成熟,惟系統成本高,每部機售約150萬港元,每小時能處理6至10公噸膠樽,對本港每日PET樽棄置量僅150多公噸而言,容量太大,故未必適合直接引入。 生產力局開發的系統採用近紅外線傳感器,探測輸送帶上不同膠樽在特定波長的近紅外線吸收率及反射率,以分辨各種塑膠物料,再利用輸送帶末端的氣孔,將各種塑膠噴射到不同收集箱。蘇文傑說,透過調校輸送帶速度及噴射角度等,可提升分揀膠樽的準確度,由原來八成增至95%,表現與外國貨相若。 業界:有技術限制 倡膠樽徵費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會長劉耀成說,生產力局開發的自動分揀膠樽機價格較外國貨吸引,但有技術限制,若同一時間處理太多種類的塑膠,準確度會下降。他指在屋h收集的廢塑膠包羅萬有,「1至7號樽其實不止7種膠,當中7號是指無法分類的塑膠,例如耐高溫的奶樽,如果將這種樽分揀出來,打碎後售價高達每噸1萬元」。他指外國近年開發的自動分揀技術已可做到先破碎後分揀,認為港府應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計劃,向膠樽徵費,提升回收率,回收業界自然會投資採購適合的分揀設施,為廢塑膠循環再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