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幾年有退休的念頭,如今有機會見到業界開花,我不捨得走,原來真的有機會。」擔任創新科技署生物科技總監近16年的彭慧冰形容,政府支援生物科技發展就如同做農夫,最辛苦的鋤地播種就是為生物科技研究提供基建及早期資金,目前外圍環境多了討論,又開始有企業投資,「我覺得天開始落雨,又有雀仔來施肥,去到準備開花的階段了」。 大學畢業後投身生物科技 彭慧冰1980年代於澳州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大學的u端螺旋體實驗室做生物科技研究,1989年回港後任職銷售生命科學試劑儀器及耗材的瑞典生物科技公司,10多年間由產品開發做到業務發展董事,其間曾到內地做市場開發及人才培訓,見識到實驗室科技如何實際落地。 2002年她走進創新科技署,出任生物科技總監,將在業界的經驗帶入政府。她憶述,剛上場時見到的生物科技公司大多是做單一產品及單一技術,當時的生物科技研究有逾九成為政府資助,鮮有企業投資,而2004年落成的香港科學園第一期更沒有提供生物科技業用的辦公及研究設施,「成個生態系統欠缺太多,即使鼓勵大學做研究商品化都做不到」。 更想市民生活應用到科技 隨茯F府推出多項基金及資助,加上科學園推出「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扶持初企,本港生物科技漸有起色,不過進展緩慢。彭表示早幾年社會還未吹捧創科時曾萌生退休念頭,但這兩年創科氣氛熾熱,生物科技連帶受惠,同時香港出品的項目亦開始有成果,如中大盧煜明教授的無創產檢成功商品化,她亦預見會有更多科學家有成果。但她最期望見到的是香港不單是開發科技的地方,更想市民在生活中應用到科技,「人人參與,社會一呼百應是我的渴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