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調查﹕八成教師倡通識維持必修
【明報專訊】高中必修的通識教育科未來發展近日再受關注,教協昨發表通識教師問卷調查,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應維持高中通識科的核心科目地位,另有六成反對通識科文憑試成績層級改為只分「及格」和「不及格」。教協會長馮偉華認為高中課時緊張,應將新高中的必修科和選修科一同檢討,「應該科科都要瘦身,並非只是一科兩科」。
六成反對只分及格不及格
教協去年10月至12月向通識科教師就該科未來發展方向發問卷,共收回401個有效回應,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別學校的教師各佔逾三成。
在維持通識必修科方面,78.9%受訪教師認為要維持現狀,10.5%教師反對。63.3%受訪者反對通識科公開試成績層級改為只分及格和不及格,同意的則有21.7%。此外,55.5%受訪者同意刪減現有單元,另有49.2%同意將部分現有單元改為選修。
五成半同意刪減單元
近日有意見指通識科需向各方面發展,例如只必修而不考試、考試亦只設及格與否兩級,甚或將其在必修科剔除。另有意見認為高中生側重4個必修科,接觸理科的時間較少。
教協理事陳曦彤認為,大部分學生只修兩個選修科是因為大學入學門檻大多以「最佳5科」或「4必修科+2選修科」成績計算,「當學生都覺得讀五六科便夠數,額外讀多一兩科又會有什麼分別?」他又說,若通識卷只以及格與否分級,會對學生和老師構成壓力,「及格是否等於現時第2級?若不是,會令本身僅僅及格的學生變不及格」。
馮偉華﹕理科底弱因讀少一年
教協研究部主任、資深通識教師張銳輝說,若只以及格與否評核,會令學生有一個「社會對通識所達至的學習目標不重視」的印象。他又說,當年討論新高中學制時,通識科經多次討論後獲重大共識,強調應以整個新高中學科檢視,而非當中一兩科。
有人認為現時中學生上到大學時理科底子較弱,馮偉華認為這是正常而然的事,「同以前比一定會的,以往高中有多兩年時間深化,但現時讀少一年」。
教評會建議分必修選修
另外,教育評議會對通識科發展作建議,認為應將通識分為必修和選修部分,必修部分每周上兩節,學生亦需考試,但成績只以及格和不及格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