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中化﹕人微言必輕? ——統治階級的角力(二)
【明報專訊】近兩年立法會參選者被撤銷資格,兩任特首反覆強調決定權不在特首,主事的選舉主任頓成政治焦點,不少議員及學者質疑權力過大,更有來歷不明的團體越洋恐嚇。但這種位卑權重的政治架構我們也用不着驚訝,因為中國傳統一直有之。
歷史最常見的事與願違現象是,傳統要求君主勤政愛民,但現實能做到者寥寥。固然擁有最多資源的君主難以抗拒無盡的聲色犬馬,而儒學傳統對君主亦有着泯滅人性的苛刻。事實上縱是青史留名的明君,也慣有文人看不起的寵臣作為發泄渠道,有顯貴者如漢武帝時韓嫣,有富甲一方者如漢文帝時鄧通,有掌權者如武則天時張氏兄弟,有貪腐免罪者如明成祖時張信,更有名利雙收者如乾隆時和珅。
心腹任新興官職架空原有制度
不過對大部分君主而言,想要掌握的不止是遊玩,而是一切權力——很多朝代都愛以心腹擔當新興官職,以架空原有制度。理論上最合理的結構是,職權與官階應成正比,宰相理應最受尊崇,但這多只存在於開國之初;當朝代中期重臣不再是皇帝的患難之交,削減重臣權力、重用心腹便成常態。漢的尚書、唐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參知機務」等數十種宰相名目、明的內閣大學士、清的軍機大臣,都是在原有中樞架構外加插的實際決策職位,品秩未必高卻行宰相之實。反之沒有這些頭銜者官階再高也接近不了君主,原有的宰相往往變成政策執行者。
正因這些役職無關品秩,權力極依賴君主的權勢,當皇帝不再信任便毫無意義,明後期皇帝放權予宦官,內閣即名存實亡;若君權旁落,這些役職則淪為掌權者的附庸,如兩漢外戚掌政下的尚書、晚唐內外交困下的宰輔。但就算君主勢弱,應對方法仍是以小臣架空朝廷組織來加強君權——只是班底不再是朝臣而是近身的宦官,漢唐宦禍即起於漢帝對抗外戚、唐皇子爭奪帝位,而息於軍閥控制朝廷凌駕君權。
皇帝多卑微打手 以卑察尊糾繩百官
但縱使沒有這些權力爭奪,集權帝制本身已確保掌政者有很多卑微「打手」。歷代監察官員除首長外大多官階偏低,卻有權力彈劾任何官員,形成以卑察尊的傳統;尤其地方監察上,主事官西漢的刺史、隋唐起的監察御史品秩還比不上地方次級首長。原因正如顧炎武《日之錄》、趙翼《陔餘叢考》所言,這可令監察官少點顧慮而勇於立功,更能與其他官員互相制衡。極致是君權最高的元明清,雖然監察官職權與地位依舊不對等,但品秩提升而權力更大,結果是全國受到嚴密監控。
說穿了無論新設官職、宦官還是監察官,位卑權重的職位就是君臣博弈下的君權代表。今年內地國家主席連任限制取消,監察部升級為監察委員會,即有官媒謂「保證長治久安」,似乎頗有穩定而長壽的明清時代的影子。
■文化解碼
為寵臣改變官位結構的皇帝
漢哀帝作為皇帝治績默默無聞,其與董賢的「斷袖」卻名聞古今,乃至後世以此雅稱同性戀。但他們的深情遠不止於此,哀帝不僅把董賢之妻與妹接到宮中,更封董賢為擁有最高實權的大司馬(主管軍事,多由最高級的將軍兼任),而把理應最高位的丞相改為大司徒,令其名與實皆屈於大司馬之下,當時的大司徒孔光甚至要送迎董賢入宮。而最「浪漫」的是,哀帝想過禪位予董賢,終因臣下阻止而未成事。
話說回來,當初漢武帝因征戰而設置的大司馬官銜,首兩個獲封者也是寵臣——衛青與霍去病因外戚身分(衛皇后之弟及甥)而獲得武帝「愛幸」(《漢書?佞幸傳》語),終獲重用而立下赫赫戰功。事實上武帝一直偏愛外戚,另一知名寵臣李延年亦是其寵妃之兄。
圖:新華社資料圖片
文﹕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語文同樂 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