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安徽、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多個省份的人口呈現持續回流的態勢。相應地,這些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的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合肥、武漢、成都等中心城市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中,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文章稱,2017年全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達6254.8萬人,突破6200萬關口,比上年增加59.3萬人,增長0.96%。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2017年已連續第五年持續回流。
從安徽省外出人口流向看,主要集中在蘇、浙、滬,三省市合計為838.6萬人,佔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其次是流向廣東和北京,分別佔4.2%和3.4%,其他25個省份佔13.1%。而隨着這些地區的轉型升級不斷加快,不少產業逐漸向中西部轉移,人口也隨之回流。
湖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隨着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質效提升,對就業人員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外出人員持續回流。2017年,全省流動人口為660萬人,其中流入人口為157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流出人口比上年減少6萬人。
四川2017年的統計公報則顯示,該年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萬。媒體梳理四川近幾年的統計公報後發現,從2011年以來,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長。最近7年間四川增加了260萬人。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認為,伴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等,成渝城市群成為新的增長點,作為中國第四極的極化效應突顯,大量就業和創業機會產生人口聚集。
此外,江西也出現了跨省流出人口逐漸減少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至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佔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隨着人口紅利的減少和人口跨省流動的減少,未來中國春運人數還會繼續下降。由於東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和人口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比如在老家一個月賺3000元,也不會比在沿海一個月賺4000元的差,這樣就沒必要出來了。」
隨着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的城鎮化步伐在不斷加快,包括武漢、鄭州、成都、重慶、長沙、合肥、西安等在內的中心城市也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城市近十年來在中國各城市經濟增速中並列前茅,吸引了一大批大型製造業企業落戶,對農民工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去年以來,鄭州、成都、武漢、西安、長沙等二線核心城市出台了優厚的人才政策,集中發起了「人才爭奪戰」。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告訴媒体,武漢、成都、鄭州、長沙、重慶等二線城市,未來將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它們的發展空間甚至大過一線城市。一方面這些二線城市發展起來後,可有效減輕一線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區域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縮小區域差距,使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