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料A
青年與父母同住比率(見圖)
資料來源:〈阮穎嫻:青年置業難 仔都無得生〉,《明報》,2018.01.02
.資料解讀.
資料A顯示,1996至2016年的20年間,香港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率的變化,由於圖片顯示了不同年齡層的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率及變化,亦再分為單身與已婚,同學在分析及解讀數據時,必須細心閱讀各項。
◆資料B
青年置業困難,延長留在父母家居住的時間,或婚後與父母同住,降低人均居住空間。生活質素下降不止是青年的問題,也影響同住的上一代。雖然在外國亦見青年延長留在父母家居住時間,但外國房子較大,多住一個人也不太影響生活質素。
第二,青年為了儲錢買樓,降低消費,直接減少了這一代人能享受的快樂。有些上一代人說現在物質豐盛,不知青年在抱怨什麼;但樓價飛升,工資追不上樓價,直接影響是需要降低更多其他消費去購買同一大小質素或較差的物業,而大部分薪金更要儲作首期及供樓,節衣縮食,變相令可支配的收入減少。
第三,青年置業困難導致延遲離家居住的正面影響,是減輕了政府的社福負擔。正面看,華人文化茩垣a庭關係。香港政府在無空間的情G下造就兩代自願或被迫一起居住,分擔了安老和育兒等責任。
第四,青年置業困難影響婚嫁或致出生率下跌。青年延遲離家、結婚或生兒育女,這狀G稱之為「凍結過渡」(frozen transition)。青年遲婚、不婚,或致生育率下降,使未來老人供養比率進一步惡化。勞動力不夠,更難實行一個較慷慨的退休保障。
最後,青年置業困難拉闊跨代貧富差距,有礙社會流動。樓價C升,更多青年需要「靠父幹」,靠家人付出部分樓價。當家庭支持變得重要,沒有良好經濟背景的青年未能置業,損失資產升值能帶來的價值、被動收入及投資機會,使「有父幹」及「無父幹」差距愈拉愈開。
由此可見,青年置業困難影響深遠,不止是一代青年的事,也關乎生活質素、家庭結構、社福政策和社會流動之事。
資料來源:〈阮穎嫻:青年置業難 仔都無得生〉,《明報》,2018.01.02
.資料解讀.
資料以文字形式出現,當中提及4個青年置業困難所引起的影響,這些說法相當明顯及易於理解,因此,同學在回答及演繹相關題目時,需要小心將之作出歸類,以顯示對內容的理解。
■問題及答題指引
1. 參考資料A,指出香港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率的變化。( 4分)
本題題目及所提供的資料相當清晰,同學需要指出本港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整體上升趨勢,由於題目已根據青年的婚姻狀G,分為單身與已婚人士羅列數據,而兩個類別又再分為不同的年齡層,提供了數據及數字,因此,同學在演繹這些數字時,需要留意特別突出的數據,例如20至24歲的單身青年,是近年唯一呈現與父母同住比率下降的組別。20至24歲的已婚青年,則是各組別中上升幅度最高的一組。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香港青年置業困難會帶來什麼影響?( 8分)
本題的資料與所問的問題關係十分直接,同學如遇到這類題目,切記不要直接抄寫資料內容,重點是要將資料歸納,以不同的角度包裝,以顯示同學的歸納及分析能力,再配合相關的例子或概念,加以回答。
以本題為例,同學可將青年因未能置業而延長與父母同住時間這一個論點,與生活素質掛u,指出在香港,眾多人口同住一個空間勢必令生活空間減少,其居住環境會變得更差,生活素質必會下降。
而年輕人因未能置業而與父母同住,亦會影響家庭關係、引起兩代之間的摩擦。婆媳關係向來難以處理,如果雙方共居一室,勢必令雙方關係更差,爭執摩擦將更多,更有可能變成家庭糾紛。
而青年置業困難,亦將對社會結構造成影響,資料中提及因未能置業,令夫婦延後結婚或生育,勢必令社會結構產生變化,使出生率降低及加劇人口老化;資料中提到的「靠父幹置業」,令貧富差距擴大,亦令社會氣氛及結構產生變化,因此,同學可以社會結構作為歸納重點。
最後,在闡述影響時,同學需要考慮是否包括正反面影響,在本題資料中提及青年難於置業,也有其正面影響,就是減輕政府福利的負擔。同學在回答問題時,必須緊記這一點。
文:聖貞德中學通識科教師 唐金輝
[通通識 第5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