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隔離病房中,穿上保護衣的醫護人員遞上手提電腦,曾經日夕相對的老伴隔茷拊鶿菬ㄐC婆婆伸手,摸摸冷冰冰的屏幕,與彌留的丈夫說了聲再見。
15年前春夏之間,智能手機尚未面世,上戰場就與世隔絕,而那一場轟烈的戰役中,醫護若是衝鋒陷陣的將士,醫務社工、技術員等就是幕後打點的電報兵和跑腿,為家屬報上病人情G,甚至製作視像系統連繫隔離病房內外。參與過戰役的「電報兵」、明愛醫院醫務社工孫熙屏說,哪埵頂搨n,他們就走到哪堙A「呢個係醫護界鴷趙遄v。
醫務社工部門主任 領軍戰SARS
57歲的九龍西聯網統籌(醫務社會服務)部門經理孫熙屏(Margaret)至今在明愛醫院工作30年,2003年的SARS對她來說仍歷歷在目。
醫院管理局本在2003年3月底安排瑪嘉烈醫院成為SARS醫院,專門接收病人,由於病人多,後來有染疫病人入住明愛醫院,明愛也要設立發燒及隔離病房。Margaret說,整間醫院由籌備到正式接收SARS病人僅約一星期,當時決定把醫務社工分成兩隊,Dirty Team負責處理SARS工作,Clean Team負責一切其他事務。時任部門主任的她亦率先「落水」成為Dirty Team一員。
SARS期間,資訊混亂,病房內外忙如戰場,醫務社工隨即擔當起傳遞信息的角色,收集病人每日病G,向家屬轉達。Margaret說,有家屬會在病房樓層走來走去,哀求見親人一眼。
病房經理落鴨寮街 IT部穿保護衣拉線
眼見病者與家人受病毒阻隔,眾人隨即開會處理問題,Margaret說,想到可以安排他們透過電視鏡頭見面,病房部門經理二話不說走到鴨寮街買器材接駁,最終在發燒病房外一礞f位放好笨重的電視和天線,讓家屬隔10多吋的電視屏看到日夜思念的對方。Margaret說,如想「聽聲」,仍要靠打電話,聲畫不會同步,可幸是醫院IT部職員隨即幫忙,穿上保護衣入病房拉線,駁好有聲有畫的視像系統,家屬可安坐在醫務社工室與家人對話。
老伯彌留 妻輕撫屏幕道別
Margaret仍記得,隔離病房一老伯彌留之際,不能起H走到視像系統前,他們即時想到可以用手提電腦,讓老伯的妻子見丈夫最後一面,當時婆婆隔住屏幕摸摸丈夫的臉,Margaret壓下情緒問﹕「婆婆,如果伯伯今晚走,再叫你過來嗎?」婆婆說,「不用了,見過就好。」此事令Magaret深深明白到,每個人都有其需要,而哪埵頂搨n,他們就服務到哪堙C
物資無名捐贈 難忘七旬志願修女
可幸是,危難當前,港人總是一呼百應。Margaret形容,只要他們一有需要,翌日^頭就會出現相應物品,「試過唔夠視像電話,第二日^頭就出現一對對電話,我都唔知係邊個送薄A因為唔係醫院財物,完晒想還番都還唔到」。
Margaret的服務亦不止於視像系統,醫院大堂設立加油站,讓家屬放下物資,由他們送到病房外,當年70多歲的修女自願每日走兩次上病房送物資,Margaret強調﹕「70幾歲喎!當年到底係話droplet transmission(飛沫傳播)定係airborne(空氣傳播)都未搞清楚,Sister都願意走上去,你話呢……」
當年眾人十分團結,從沒有人介意多做一步,事後有人問過Margaret「有無諗過會死?」她說﹕「又真係無諗過,只係一心諗點做好件事,都係鶗y,病人需要去到邊,服務就去到邊,呢個係醫護界鴷趙遄C」
智能年代不怕隔離:人的需要從沒變
15年過去,Margaret笑言,人人一機在手,倘若再需要隔離病人,他們也不需要再走到鴨寮街買器材,但她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從沒改變,依舊需要關心,需要被理解,被體諒,很多時能扶起他人一把的、有貢獻的,並不止是專業人員,如SARS中,IT部、院牧部,也能付出他們的所有,不要把自己抬得太高,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周日人物. SARS15年)
文:植敏欣
圖:鍾林枝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