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想過去的自己,幫助現在的自己」,68歲的李婆婆曾因獨力照顧患病老伴,壓力大令情緒受困,憑藉回憶年輕時被大火燒珖a園仍堅強面對,重拾勇氣走出眼前難關。有長者中心數年前推出「適應性緬懷治療」計劃,讓248名出現輕至中度抑鬱傾向的長者,透過與同路人及社工分享人生點滴,以過去解難經驗重建自信,七成人經輔導後,抑鬱徵狀得到改善。 68歲的李婆婆是上海人,20歲時嫁給香港丈夫並誕下一子,隨後移居香港。她憶述初到港時不諳廣東話,在鐘表公司任文職,不時因溝通問題令工作出錯,便看電視自學廣東話。不過,最大打擊來自一場無情火,她說當年夫婦二人用積蓄及向親友借錢買木屋,豈料木屋因意外被大火燒牷A那時年輕的她自信「靠雙手一切可從頭來過」,相信靠自己可以克服一切逆境。 獨力照顧家人 感孤立無援 不過,李婆婆退休後,其夫患認知障礙,兒子因工作居北京,她獨力照顧丈夫,常感孤立無援。約3年前她接觸長者中心的「適應性緬懷治療」,在小組回憶當年無畏的自信,學習「不要將自己的難題放大,而是思考如何解決」,漸走出抑鬱,並通過社工安排丈夫住日間護理中心,減輕壓力。 訴辛酸放下心頭大石 另一名接受治療的74歲梁婆婆,一邊要探望20年前中風入安老院的兄長,一邊要獨力照顧年老母親,身心俱疲。11年前母親離世令她更感孤單,幸好梁婆婆不時到長者中心參加活動,終在小組治療訴說多年辛酸,「有如放下心頭大石」,更獲社工大讚「好叻」,回憶自己多年來勇敢面對難關,慢慢解開心結。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說,「適應性緬懷治療法」讓長者回憶以往成功的解難經驗,提升應對當前問題的信心,「有情緒困擾的長者常『收埋自己』,但治療法有如閒話家常,不會令長者反感」。樓瑋群指聊天主題圍繞人生轉捩點、家庭及工作等,讓出生年代相近的長者有共鳴說心底話。 每周90分鐘小組分享 七成有改善 「適應性緬懷治療」計劃由嗇色園與香港大學合辦,對象為居住黃大仙及深水鶞漯曭怴A每周進行一次90分鐘小組分享,計劃推行數年,至本月止有248名長者接受輔導,七成人抑鬱徵狀得到改善。
|
|
|